在中部一個深度貧困縣采訪,縣里干部抱怨,省里分配光伏扶貧指標,每個深度貧困縣平均分,雖然都是深度貧困,但各自情況不同,排排坐,分果果,看似公平,實則不公。他們說,論資源,縣里光照足,荒山荒地多,最適宜光伏產業;論現狀,他們縣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扶貧資源更應該有所傾斜。(3月25日 人民日報 )
應該看到,經歷了30多年的努力,我國扶貧事業已進入到攻堅克難的階段,扶貧難度越來越大。想把精準扶貧工作做好,要因地制宜、找對路子。扶貧的思路要對,扶貧的方向要準,要真正幫扶到需要的人。
過去的扶貧理念較為粗放,普遍問題中存在個性。一些地區在利用扶貧資金時“攤大餅”。所謂精準扶貧,就要有實事求是的定位和實事求是的措施。全國各地的貧困地區條件有所差異,不能都照一個模式去做。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也各有不同,唯有量體裁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精準扶貧的效用。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強化對深度貧困地區支持,中央財政新增扶貧投入及有關轉移支付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對老年人、殘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定貧困人口,因戶因人落實保障措施。“扶貧資源平均化”遠遠背離“精準”的初衷,資源用的不合理,難免造成“水土不服”的不良效果。
扶貧政策不能“一刀切”。產業落后、基礎設施落后、因病致貧雖然是西部貧窮地區的普遍現象,但是在不同的地區有特殊性。要因地制宜,找到適合自己的扶貧方式,發展立體型產業結構。如此,才能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
(作者單位: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禹里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