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脫貧攻堅更需要產業。作為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商洛市圍繞鄉村振興,堅持種養結合、長短結合、農旅結合、三產融合培育脫貧致富特色產業,形成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發展新格局。(4月1日 三秦網)
“三月春潮涌,此刻人倍忙。”隨著兩會的召開,“鄉村振興”戰略已經全面啟動,各地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擼起袖子加油干。然而,面對現實,不得不說,在一些偏遠山區,“鄉村振興”似乎仍然是一句口號,臨時搞點突擊,缺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入“運動”式的窠臼。針對這類問題,商洛市堅持種養結合、長短結合、農旅結合、三產融合培育脫貧致富特色產業,正好補齊鄉村產業發展的“短板”。
“確保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脫貧攻堅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這三個“實”,才能打贏這場“硬仗中的硬仗”。作為地方發展的領頭羊們,唯有在“務實”與“扎實”上下功夫,才能有“真實”的結果。因此,以什么產業為依托,就是擺在面前的難題。有的領導干部缺乏地方發展意識,凡事不深入思考,別人種“黃瓜”就種“黃瓜”,且隨意性大。須知,再好的東西,如果不成規模,不考慮銷路,只能滿足自身的生活需求,不能助推脫貧致富。
也許,就是這種不務實的指導思想,成為偏遠山區陷入深度貧困而脫貧難的關鍵因素。由于受地理環境、交通位置等的限制,在偏遠山區發展種養產業都有一定障礙。如果所謂的“產業”,就是靠貧困戶單打獨斗,就算有產業扶持基金為其墊底,也難有大的起色。據悉,在廣大山區,多年來,由政府出面曾經運行過的各類“產業”已經很多。從“栽桑樹”到“種葛根”,從“栽黃柏”到“種銀杏”,花樣是一個接一個,但真正在脫貧致富中起到大作用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多是人云亦云,缺乏實地調研、違背了因地制宜的原則。
要集中發展產業,光靠農戶個體是不行的。一個地方,越是產業發展難,基層干部的作用就更凸顯,也越能考驗其的決心與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地區都只注重普遍政策的落實,而忽略了“造血”功能的提升。“栽桑樹”“種葛根”之類的產業之所以沒取得大的成功,主要是領導的決策犯了“跟風”的錯誤,忽略了“產”與“銷”這兩大主題。因此,作為地方領導,要有敏銳而長遠的市場眼光,確定產業項目之前,要充分估算好市場走勢,就算最壞的結果,也能保證百姓不吃虧。
“羊群走路靠頭羊”,將轄下群眾朝什么方向帶,完全把握在領頭干部的手中。因此,要真正實現鄉村振興,除了落實有關惠民政策外,更重要的是怎樣根治“深度”的貧困。商洛市堅持種養結合、長短結合、農旅結合、三產融合培育脫貧致富特色產業的作法是很值得借鑒的。黨員干部們,當借助成功者的思路,在“特色產業”發展上卯足勁、下足功,補齊“短板”,打贏這場“硬仗中的硬仗”,譜寫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華章!(文/何竹梅)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