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落盡,平淡歸真。曾幾何時,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被“焚燒”和“消費”所掩蓋,可是這一切畢竟只是一紙灰燼,火光把它們變成了過眼云煙,轉瞬即逝,不如返璞歸真。
清明節承載著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國文化傳統,是歷代祖輩相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活著的人緬懷、思念逝去之人的紐帶,清明節傳承著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啟迪、教育后人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激勵后人,奮發圖強,建設更加美好家園,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我們可以掃墓祭祖以緬懷逝去的親人或者踏青郊游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不過,近年來,我們卻看到清明節習俗的怪象叢生,比如,國家大力推行生態殯葬,倡導骨灰存放、樹葬、花壇葬、深埋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的時候,某些地方的豪華墓、活人墓等仍在頂風修建;比如,過去代表錢和家畜的簡單祭品似乎“過時”、“落伍”了,而今冥品也在“與時俱進”,“私人飛機”、“名牌服裝”、“護照”等等都已經見怪不怪了。以至于媒體不斷驚呼:我國每年每年燒掉的用來緬懷祖先的一系列紙質祭品多達千噸以上,全國的“白色消費”高達100多億元,造成的環境污染、火災隱患在清明節當天更是尤為地突出。
清明節固然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但節日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尤其是經受現代文明洗禮之后的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清明節并不僅僅是焚燒的節日,而是需要真正地“緬懷”和“傳承”的節日。而且祭祀逝去的親人,可以有多種方式,而不必局限“焚燒”一舉。掃墓就是一種很真誠的祭祀。身為兒孫者,以感恩的心為先人除去墳地的野草,恭敬地獻上鮮花供品,這些動作雖然普通不過,但與那些隨眾燒幾摞冥幣,然后匆匆而散地祭祀相比,卻是最真摯的感恩,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事實上,各地也確實創造了多種祭祀方式,如提倡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社區公祭、設立小型“公祭堂”等形式,既健康文明,有綠色低碳,也表達了追憶過去、感人先人之情,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在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緬懷親人,還可以踏青郊游,在春天的氣息里,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關注、保護和宣揚那些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這也是清明節的本質內涵。
在這萬物復蘇之際,生態文明傳承之時,我們倡導文明祭奠,遠離“無火不成祭”的舊習,需要我們每個黨員干部應以身作則,做革除陋習、文明祭掃的踐行者,除了自己當好表率,還應該自覺向親朋好友和身邊民眾宣傳生態葬,接納生態葬,拒絕厚葬,才能使清明名副其實、返璞歸真。
(作者單位:江油市行政執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