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至4月3日,赫章海雀村、威寧石門坎、鎮寧簡嘎鄉相繼迎來由省文聯聯合新文藝組織貴州木易丹文化傳媒共同主辦,以“謳歌新時代·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的送文藝下鄉活動。(貴州日報 4月4日)
文化建設是建設物質文明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隨著物質文明建設發展而發展的。一方面是為了廣大農民精神面貌的變化,思想觀念的解放,開拓視野;另一方面,則是滿足新形勢下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億萬農民群眾的力量,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以文化下鄉為契機,用歌曲、小品、舞蹈、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展演等形式,展示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講好貴州故事,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相關惠民政策,是讓文化下鄉與鄉村振興有個約會。
鄉村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素質更是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是,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文化下鄉,改變農村社會風氣,把社會各界的力量引導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上來,把“溫暖送下去、呼聲傳上來”,定能形成良好互動。
文化下鄉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使命。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夢,離不開農業的基礎穩固、農村的和諧穩定、農民的安居樂業。一個時期以來,低俗文化、不健康文化在一些農村地區有滋長蔓延之勢,產生了惡劣影響。唯有以先進文化占領農村陣地、充實農民頭腦,農村文化建設和社會風氣才會蒸蒸日上。通過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多方協作,積極用先進文化抵制低俗腐朽文化,才能引領農村文化健康良性發展。為此,豐富農村文化建設內容,將文化下鄉的形式與農村本土文化內核有機結合,讓鄉村振興建設的歷史責任轉化為如期而至,升級為多樣化的文化精粹的。
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宏大工程,既需要外部力量的推動,更需要激發農民群眾的內在動力。 所以,文化下鄉要見實效,與時代的腳步契合,除了在“送”字上用力,更得在探索建立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真正把文化下鄉與群眾需求結合。不妨建立起專門保障機制,建立一定的經費投入制度,著力充實培養本土農村文藝人才,實現鄉村文化有錢辦、有人抓;不妨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基礎建設,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為鄉村振興帶去更多新關懷、新視野、新動力,凝聚發展共識、增強發展動力、提升發展能力。
我和春天有個約會。鄉村振興不只關乎農村、農民,更離不開農村文化這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再看文化下鄉,為基層百姓帶來越來越多“獲得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這正是,流動的“舞臺”,激活鄉村振興文化之魂。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