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前后,兩男子自稱是陜西靖邊一村子的干部,經常在一家飯館消費,每次都以村委會名義簽字打條子,欠賬超過4萬元,餐館老板至今未討回欠款。(華商報)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可網絡媒體不經意間總會曝些“猛料”,讓人汗顏。據報道,2014年前后,兩男子自稱是陜西靖邊一村子的干部,經常在一家飯館消費,每次都以村委會名義簽字打條子,欠賬超過4萬元,餐館老板至今未討回欠款。如此一來,實在有失黨和政府的誠信和公允。
誠信是一個社會的重要基石,普通老百姓尚能做到,更何況是為群眾服務、為百姓謀福利的政府部門?從報道中不難看出,這4萬多元的“白條”欠款,都是來自南某和胡某兩個人的消費,而且兩個人還在欠條上蓋了村委會的公章,以及兩個人的簽字。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就是這些本應該是誠信典范的政府部門,竟然是村干部吃飯賒賬4萬余元,十多年時間不予償還。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這些政府部門和干部的誠信值咋就這么低了?到底是這社會變化太快,還是誠信跟不上節奏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光輝咋就沒能普及到這部分干部的身上?難道他們已經超脫了世俗,還是說根本就沒把這個當回事兒?
而今,政府的“誠信值”被“刷爆”了,基層干部吃飯“打白條”的情況,恐怕不僅僅是還錢,這些干部、這些問題在很多地方共同存在,至少說明了幾個問題。一是政府誠信亟待重塑,群眾之所以能把錢借給政府,不是某個人有多大的魅力,而是看中了政府的誠信,作為政府行使權力的基礎,誠信不能丟,也丟不起。二是問題干部必須處理,這么多干部出現問題,說明了干部管理、財政管理等方面都出了問題,甚至制度有漏洞。三是權力運行出了問題,“官賴”之所以出現,很大程度上與不科學的政績觀有關,因為想要撈政績,所以讓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那么,村干部“吃飯賒賬”紅了誰的臉?值得反思。為此,“官賴”欠債不能止于政府還錢,更重要的是要摸清問題背后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對于政績觀偏差的干部,必須要教育引導,甚至嚴肅處理,對于干部和財政管理等問題,不能放任自流,而要從制度層面進行規范,真正把“官賴”的漏洞堵住,才能重塑政府形象,才能徹底整治“官賴”問題。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