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世界性難題
扶貧毫無疑問,在全世界都是難題。連美國,按照他們的標準,也還有幾千萬貧困人口。從絕對的財富總量來說,美國本不應存在貧困問題,有錢嘛,直接給窮人發錢不就行了嗎?不行,問題不在于錢,而是無法分清楚誰真正需要錢。簡單說,就是政府搞得清楚誰窮,但是搞不清楚他為什么窮。
扶貧的根本難題在于“扶志”
如果他是因為疾病,或者其他不可抗的原因,那當然應該照顧。但是如果他就是因為好吃懶做呢?如果是這種情況,發錢也沒用,發多少花多少,他還是貧窮,問題還是沒解決。確實,這兩年西方有一個思潮,提倡無差別地給公民發基本生活費用。每一個人都有,不管你勞動,還是不勞動,這筆錢夠任何人的基本生活。這個政策如果實施,確實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如果細想的話,這背后也隱伏著一個危機。如果給每一個人發錢,表面上的貧窮確實消失了。但是,也就意味著社會永遠卸下了對貧窮的責任。對于那些本來就沒有上進心的人,自強進取的動力反而被抑制了,他們的人生很可能被毀了。他們成了永遠無法自食其力的廢物,人格萎縮、道德墮落,貧困人群就成了社會的潰瘍。所以,在西方也有人說,普遍發基本生活費,這筆錢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混吃等死費”,這是社會對一部分人的徹底放棄。
中國式的“精準扶貧”
這些年中國經濟飛速發展,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不過這樣一來,還沒有脫貧的地方,脫貧難度就格外大。這些地方往往自然條件惡劣、位置偏僻、遠離主要城市、人口素質較低、基礎設施落后,等等。以往的扶貧工作,主要就是給錢,執行是通過村一級來實施的。鄉土社會,往往很難監督村干部對扶貧資金的使用情況,浪費、貪腐情況不少。真正貧困的人群到底受益多少?而現在的“精確扶貧”政策,強調的就是“精準”二字,扶貧機構要精確掌握基層信息,精確到戶,到人。大量縣鄉干部被明確指定了對口的貧困戶,干部必須精確調查和隨時跟蹤這些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包括各項家庭收入和支出,填寫多種表格匯總上報。以往,干部對鄉村基層的詳細情況知之不多。但現在不同了,“人盯人”的精準扶貧政策,讓政府掌握了貧困戶的詳細信息。任何真正的貧困戶的情況,絕不可能被這個信息網漏過。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以后,政府就對貧困戶分別采取了相應的扶貧措施。確屬自身條件不及的,比如患病或者殘疾貧困戶,那就直接發放各種補貼。其他有勞動能力的,政府就出資建設和完善道路、供電、農資等各種基礎設施;給村集體提供貸款,發展集體企業和鄉村旅游業;打通、拓寬商業渠道,建設新住宅,減免子女學費等等。
“精準扶貧”的要點,不是簡單地直接發錢,對貧困的解決重點是“扶”。政府寧可花更多的錢,也一定要激發出貧困人口的干勁和自強自立之心。
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
一家農戶,種蘋果,一年能掙上幾萬塊錢,算是脫貧了。但是為了他家能種蘋果,政府修路、通水、通電、通信、發放貸款、技術支持等等,花的錢多了去了。政府為什么要花怎么多錢?還不如把這錢給農戶分了,每家立即脫貧。這就是思路的區別,就像前面說的,直接發錢,只能解決錢的問題,不能解決人的問題。這種看似舍近求遠的政策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
自己辛苦勞動賺來的錢和直接從別人手里得到的施舍,雖然都是錢,在物的層面沒有區別,但在人的層面上卻有天壤之別。自力更生的勞動者,不但未來更有保障,也更有自尊自信,更能擺脫長期貧困形成的挫敗無力感和心理依賴。說到底,扶貧的目的不是均分財富,而是提升人的品質。如果人的品質沒有提升,再多的資金投進去,也無濟于事,還會形成種種意想不到的負面社會效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