鋒芒所指,恰恰是地方的作風,而不僅是具體的污染行為。浙江溫嶺的行為,可謂正好撞在槍口上,理應被嚴肅問責。據中國之聲報道,去年11月,浙江溫嶺市一座垃圾山長期困擾附近居民,群眾舉報后,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此進行督查,當地政府承諾11月底完成垃圾清運。去年12月,記者發現這里依舊垃圾成山,當地政府再次承諾今年1月底前完成清運。然而,記者近日回訪發現,號稱已清運完畢的垃圾不少被填埋到了地下,造成了二次污染。(4月24日 中國青年報)
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越來越好,但在這其中,不可忽視的是環境問題已成為一項不可忽視,不得不采取措施的重要工作。“金山銀山”丟不得,但“青山綠水”更重要。嚴重的環境污染時常昭示著我們惡劣的環境污染正報復似的提醒著我們,全國各地的“霧霾”橫行正是我們過分追求GDP發展的最為明顯的惡果。浙江溫嶺一而再,再而三的陽奉陰違的環保督查問題措施,在新聞媒體的一再追問下,捂不了“蓋子”,終于要動真格的了。
垃圾山久拖不清運、以填埋當清運等等,暴露出當地上上下下對待環境生態、環保督察的態度。企業也好,街道也好,居然敢公然對抗中央環保督察組的意見,一拖再拖,弄虛作假。這不僅表明他們完全無視來自中央的強大環保壓力,也說明在這些單位和部門的經驗中,查過了也就查過了,鮮有較真的,雷聲大雨點小,因此他們往往能夠蒙混過關。如果不是這一次記者鍥而不舍地一追再追,恐怕那座垃圾山也就糊弄了事了。環保工作的問題不僅在于基層習慣性“蒙事”,更在于上級總是習慣性地輕松被“蒙”。如果當地政府多一些督促落實,多一些嚴厲問責,多一些黨員群眾和媒體代表的全程監督,問題反而簡單了。那么壓實環保工作的責任,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就顯得尤其重要了。
很多地方并沒有真正重視環保,尤其對于垃圾問題,更是習焉不察,并沒有真正放在心上。很多地方還將垃圾問題視為發展中的問題,一再要求民眾多多忍耐。在他們看來,至少在當下的環境治理格局中,垃圾處理并非最要緊的問題。這也使得他們對中央環保督察的力度和意志產生了誤判,從而在落實責任時,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以至于出現上述一再遷延的爛賬。這也反映出一些地方對于環保督察的誤解。環保督察不是到地方“找茬兒”,也不是跟哪一級官員過不去,而是中央針對持續嚴重的環境問題,以及地方政府在治理上存在的不作為、亂作為現象而啟動的督責行動。鋒芒所指,恰恰是地方的作風,而不僅是具體的污染行為。浙江溫嶺的行為,可謂正好撞在槍口上,理應被嚴肅問責。
環保責任的傳遞,不能僅僅依靠中央環保督查組的督查,也不能僅僅依靠地方政府的單一令行禁止,而要壓實責任,杜絕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落實責任行為,而要以問題為依托,多一些督促、多一些落實、多一些監管,壓實工作責任,形成上下貫通體系,在落實工作的同時不能缺了監管,更不能以“蒙”的落實方式,而要抓落實,嚴監管、強督促、明紀律,形成責任壓實,上下貫通的環保工作格局。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風景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