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和縣塔什艾日克鄉諾爾巴什拉木村的68戶貧困戶領到了“姍姍來遲”的680只扶貧羊。這些扶貧羊早在2015年初就該分發,卻因為當地主管部門、鄉鎮扶貧干部底數不清、疏于監管,導致貧困戶足足等了3年之久。(5月19日 中國紀檢監察雜志)
所謂“扶貧羊”,就是指政府購買,免費分配給貧困戶飼養,等羊長大后再賣掉的增收方式。發放扶貧羊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依靠自身的努力脫貧,比發放現金物品的“輸血”扶貧更加有效,也更具意義。
然而,個別地方卻在扶貧過程中,忽視了群眾脫貧的重要性,早就該發的扶貧羊,因為干部的種種原因,遲發了近3年,讓群眾漫長等待,白白將脫貧時間往后延長。出現底數不清、監管不到位等現象,主要還是干部不作為所致,屬于典型的作風問題。
眾所周知,脫貧攻堅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摸清底數,哪些群眾可以納入貧困范圍,基層干部要心理有數;每一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發展潛力,也要一清二楚;哪些群眾適合發放扶貧羊,也要科學進行衡量。這些工作看似非常復雜,但只要多入戶調查,多征求周圍群眾的意見,是不難搞清楚的。
之所以個別地方推遲了3年才搞清楚這些問題,就是因為當地干部工作不嚴不實所致。因為怕吃苦,不愿親自下鄉,很多數據讓村干部憑著感覺直接報上來,難免會失實。同時,對民意的征求不夠,未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必然使一些不符合條件者進入貧困戶隊伍,而該享受政策的卻有人不在名單上。扶貧羊當然難以發放,一拖再拖。
扶貧攻作關鍵要實,如果不實就會走樣,就會打偏“靶心”,貽誤脫貧大計。每一書記、駐村干部應切實發揮幫扶作用,沉下心來,按照上級的要求,把扶貧工作干到底,把每一項數據都統計準,心中有一本明白賬,精準進行幫扶,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栽培。
同時,應加大扶貧領域的作風整頓,紀檢部門的監督視線進一步下沉,多明查暗訪,將其中的作風問題及時清理出來,嚴肅處理,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社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