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滴水穿石”,與今天的脫貧攻堅呈現著同樣的戰略定力;當年的“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凝練為今天的精準扶貧思想;當年的“要想脫貧致富,必須有個好支部”,發展為今天的“加強黨對脫貧攻堅工作的全面領導”。(5月31日 光明網)
近日重大報道《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寧德脫貧紀事》一經刊發,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這既是對寧德精準脫貧工作的高度肯定,亦是號召賡續總書記脫貧攻堅好思想好作風好傳統,大力倡導“久久為功”、“滴水穿石”的精神、“行動至上”的作風、“弱鳥先飛”的意識,奮力譜寫新時代擺脫貧困的壯麗篇章。
久于貧困,冀以小康。建成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小康社會,后期必定要打贏脫貧攻堅戰。中國反貧困的歷史由來已久,短短30年七億多人脫貧,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規模舉世矚目,速度之快絕無僅有。寧德樣本是中國脫貧路上的一個縮影,為中國2020決勝絕對貧困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堅強有力的基層黨支部為脫貧攻堅注入強心劑。基層黨支部猶如領頭雁,帶頭垂范、身先士卒、勤勉履職,“頭雁勤,群雁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頭雁惰,萬里寒云雁陣遲。”基層黨支部軟弱渙散,脫貧攻堅則步履維艱;基層黨支部堅強有力,脫貧攻堅則蹄不疾飛,黨支部事關脫貧攻堅大業的是否能夠順利實施。習近平總書記尤為重視基層干部的隊伍建設,是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他們奮戰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行走在服務群眾的最前段。因此黨建引領脫貧,狠抓黨建不放手將其貫穿到脫貧攻堅工作的始終,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創造力,為一線脫貧攻堅貢獻核心力量。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興產業扶貧。“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貧困地區地處老少邊窮地區居多,由于地理條件的限制,農業發展滯后。擺脫貧困必須要轉換思維,消除先天自然條件的阻礙,在生態優勢和山地資源上做足文章,進行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發展相關產業,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生態宜居的總要求來進行,其中產業興旺時鄉村振興的基礎和必要前提。因此在脫貧攻堅上下足繡花功夫,發展適宜的產業是擺脫貧困的必經途徑,穩住糧食生產紅線,山海田一起抓,發展鄉鎮企業,實現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貧困,如大山圍困,如重石壓心。脫貧攻堅是一項需深耕細作的系統工程,但“久久為功”、“滴水穿石”的脫貧精神,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小康開出了“一劑良藥”。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