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從西寧回到家鄉快一個月了,藏族阿媽卓瑪吉耳邊依然回響著果洛大酒店開業時震天的鞭炮聲。在阿尼瑪卿山腳下的草原活到70多歲,這是她第一次到500公里以外的省會大城市,看到孫女在嶄新干凈的環境里打工,聽說鄉親們還能入股分紅,她捻著佛珠舒展了皺紋:“讓我見著了,這可不就是藏戲里唱的黃金屋嘛。”(06-07新華網)
青海果洛州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采取州縣財政為貧困村籌資入股,牧民通過合資合作、參股改制等方式,在西寧市市區建起“飛地產業”酒店,推動精準扶貧從“輸血”走向“造血”。這種另辟蹊徑的做法,在促進群眾穩定增收中,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脫貧攻堅難在培育致富產業。在脫貧攻堅向縱深推進中,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中,通過優化基礎設施、危舊房改造、干部的幫扶等方式,讓貧困群眾走出了脫貧路。但如何鞏固脫貧成效,只有培育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在生態脆弱的果洛州發展壯大致富產業,談何容易?因而只能在創新扶貧機制中,拓寬致富路徑,方能在保護綠色生態中,增加群眾的造血功能。
培育脫貧致富產業要因地制宜。果洛州在發展脫貧產業中,立足生態環境保護,集中市縣財政扶持資金、牧民通過合資合作、參股改制等方式,把發展致富產業的眼光盯在了經濟發達的西寧市,利用其便利的交通、人流等優勢,建立了酒店,引進專業團隊的經營,吸納本地群眾在酒店就業,培養當地的管理人才,每年為貧困村贏得財政收入51萬元。在不影響當地牧民種養殖的情況下,貧困人口人均得到分紅收入1000元,將進一步激發群眾在發展畜牧生產,保護生態環境的熱情。
果洛州培育“飛地產業”的經驗值得借鑒。“飛地產業”在為群眾贏得分紅、吸納當地勞動力、促進生態保護中,開拓了當地群眾的思路,并能以酒店為平臺,推銷當地的優質畜牧和農產品,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因而在啃下深度貧困地區這塊硬骨頭中,要認真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借鑒果洛州的經驗,整合有限的扶貧資金,依靠群眾的力量,立足貧困地區的實際,把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與“飛地產業”有機結合起來,在以工代訓中提升勞動者的技能,吸納勞動者的就業,拓寬致富渠道,方能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
(作者地址:鹽亭縣金雞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