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下鄉調研時,聽到一些鎮村干部抱怨,很多時間和精力被微信群“綁架”了:各個條線、每項工作都會建群,工作無論大小,悉數在群里傳達布置,每天光是在林林總總的群里刷信息,就要浪費不少時間。這種現象值得注意。(7月16日,人民日報)
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微信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微信這種“指尖上的辦公”,迅速便捷,加大了信息傳遞的效率,有著傳統辦公方式難以替代的優勢。但我們卻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副作用。
大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看法:開始一個新項目,布置一項新工作,仿佛拉了一個微信群工作就開始了一半。其實,微信群發布工作任務,不等于工作落實。誠然,建微信群的目的是促進溝通與交流,但過多過濫的微信工作群,卻阻礙了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在工作中占據過多時間,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筆者也有這樣的感受:每開始一項工作,就讓加入一個群。雖工作不久,但大大小小的群加起來也有幾十個。每次打開手機,每個群里都是幾十條信息,看著這些群消息就頭疼。但怕遺漏了什么工作,又不得不挨著刷完群消息。一晃,時間過去一大半了。
眾所周知,基層工作本身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面對泛濫的微信群,基層干部們也淪為苦不堪言的“微信群奴”,只能把精力放在了應付手機上,再無功夫沉下身子為民服務。 本來,“一身泥,兩腳土”的一線干部是為老百姓排憂解難的,但為應對手機里的各種指令,面對“刷屏式”的工作方式,把大量的時間浪費在不實的工作上,工作精力大打折扣,干部累垮,即使有心為群眾服務,也無力實現。基層干部都累垮了,還何談工作落實做好呢?
不僅如此,微信群也有“變味”的時候,不再是工作的手段,而成為了一些人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新地方。因為微信群信息傳遞效率高,某些建群者就放松了對實地考察、了解民情民意的要求,動起了“遙控辦公”的念頭。“紙上談兵”“坐而論道”越來越多,走基層、到一線越來越少。要求在群里上傳幾幅圖、幾張表,借以“互評互鑒”,表面上顯得工作很有效率,實際上則是糊弄了事。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即使有高效率的通訊工具,也不能替代到基層走一走、看一看的腳步,腳踏實地才能把工作做好。
筆者認為,面對如此情況,首先應該對微信群有個明確的定位,對微信群規范管理,最大限度保證微信工作群的“質量”,扎實做好基層工作,這樣才能避免基層工作被微信群“綁架”。當然,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治理,堵住滋生“四風”問題的制度漏洞。當“四風”問題不再,微信群也才能回歸純粹的工作用途,基層工作也能更順利有效的開展,基層干部也更有激情開展基層工作。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殘疾人聯合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