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秋收之后,64歲的王汝保下定了決心,把全村人全都叫到了一塊,開了一場院壩會。王汝保當眾放下狠話,他要在退休前,帶著大家修一條石渠,通到5、6公里外的大堰煤礦,把那里的水引到金霞村。(8月15日 人民網)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展示的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在改革開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同樣有著科學的指導意義。尤其是在推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工作中,需要繼承與創新。
九十年代末期,在重慶開州區溫泉鎮金霞村的村長王汝保年齡已有64歲,卻帶領村民在懸崖上開拓出了5600米的灌溉渠,并帶動了臨近幾個村群眾的行動,解決了人畜和生產用水的問題,最終得到了當地黨政和社會的支持。其實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綠化治沙的焦玉祿精神、懸崖拓壁的紅旗渠精神等,正成為引領教育黨員干部的紅色教育基地,激發了黨員干部組織實施建設新農村的激情。
鄉村振興是等不來的。黨的十九大以來,各地在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實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振興的系列指示中,結合地方的實際,拉開了鄉村振興的序幕。但是還在極個別基層干部,還在座等上級項目資金,遲遲未在鄉村振興中有所行動。鄉村振興的“20字”方略富于了豐富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五個重點”等論述破了題,中央出臺的相關文件提供了政策支撐。因而要依靠自身的力量,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推進鄉村振興開好局,邁好步。尤其是從鄉村治理、人才培養等方面先行一步,破解產業發展中的難題,著力提升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激情。
鄉村振興在創新實干中贏得支持。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當下,與焦玉祿栽桐治沙、楊貴帶領群眾修建紅旗渠、64歲的王汝保開山修渠的條件好上千倍,他們在沒有條件也要上中創造了自力更生的加速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基層黨員干部要抓住鄉村振興的歷史機遇,在實踐“20字”方略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因為上級在給予政策支持的同時,出臺了財政獎補政策,尤其在實行政策支持順著項目走的指揮棒下,更要發揮黨員干部是群眾主心骨的作用,帶領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科學規劃鄉村振興中,突破鄉村治理等五個重點,在改善群眾生產生活環境中,贏得黨委政府和社會資金的支持,從而拓寬產業發展的路子,書寫鄉村振興的華麗篇章。
(作者單位:鹽亭縣科技和商務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