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根上說都是農民。不管什么大人物,往上數三代,沒有幾個不是農民。中國人血脈里都帶著濃厚的農民基因,只要有合適的機會,這農民基因就會顯現出來。
就算在城里住了一輩子,也看不得土地荒著、閑著。看見門前有一塊空地,就有種點韭菜菠菜的想法;如果有個院子,在種植外,甚至還有養雞下蛋的念頭;再不濟,受制于空間狹小,好歹也在陽臺上種幾盆花卉和綠植;混得好的“虎爸虎媽”,跨洋過海陪讀書,也在人家大學校園里刨幾畦地,種蔬菜自己吃、也送人。這種農事沖動,已經脫離了純粹經濟行為,顯示了一種文化情趣,也實證了農民情結已經滲入我們的血脈,根深蒂固,不由自主。這就是我們的國情!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因農而興,士農工商,農排第二,這農就是自耕農,就是小農。
雖然在王朝中后期會出現土地兼并,但土地的集中改變不了生產方式的小農本質,小農始終是數千年的基本經緯,也一直是人口的絕大多數。真正讓小農開始減少,還是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啟的改革開放。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今城市化率已經達到六成。過去講八億農民,現在倒過來了,有八億人生活工作在城鎮,留在農村的人口逐漸減少已經是歷史趨勢。但是,不管農村人口怎么減少,趨勢既然是歷史的,就一定意味著不是即時的,而是歷史時間。
所謂歷史時間,就不是十年八年,只有幾代人甚至十幾代人的時間才可以稱得上是歷史時間,所以,對農村人口城市化進程、對小農的歷史性減少,我們也得有歷史耐心,做好幾代人十幾代人耐心的心理準備。
但話說回來,就算我們度過了歷史時間,經受了歷史耐心的考驗,等到城市化達到發達國家那樣的八成水平,我們還是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這之中還是以小農為主。小農過去現在是我們人口的絕大多數,今后也還是我們人口的重要部分。這就是國情農情。小農的弱質長期存在,也是我們的國情農情。小農在市場主體中的弱小,在社會主體中的弱勢,決定了小農需要扶持。小農需要扶持不是意味著要他們放棄主體性,任何外在的扶持都要通過內在的轉化才能起作用,輸入的再好血液,也要經過自身吸收,最終還是要靠主體的自生能力。
但強調主體性不是說不需要扶持,對于小農,特別是對于曾經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的中國小農,對于自己血不多還要獻血的中國小農,扶持小農既是情感道義、宗旨要求,也是市場法則、發展路徑。
扶持小農不僅是為了小農,也是為了發展大局和民族未來。“一人向隅,舉座不歡”,我們不可能在小農積弱的沙灘上建成國家富強的大廈,不可能在貧民窟旁邊安然享受幸福的現代化生活,絕不能讓一些國家發展過程中的教訓落到我們頭上!離那些陷阱遠些吧!
小農需要扶持不假,但小農的自強還需要合作。如何在市場競爭中爭取利益、獲得發展?關鍵還在鍛造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籌碼。合作和聯合是小農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就是攥指成拳的道理。但新時代的合作聯合,有別于歷史上的實踐,它是產權明晰下的產業合作,雖然一個拳頭對外,以利益獲得為宗旨,但投入和分配一定按產權比例進行。合作聯合始終不改變產權屬性。這也是小農自強的唯一選擇。
不能丟下小農!丟下小農,我們也走不遠!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農民!實在話,大道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天地農大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