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央巡視組巡視了中央企業、金融機構以及部分中央部委、事業單位,發現了一批個性問題。有的領導干部身為黨委或黨組書記,卻習慣于被稱作“部長”、“董事長”,別人叫他一聲“書記”還打愣,這就是長期把自己當成了“官”,連黨內職務都忘了。這樣的書記,又怎么能擔當起黨賦予的責任?(新浪網 1月18日)
一直以來,領導干部都是以職務或同志相稱,既是規矩又是傳統,從中央到地方還多次發文對此予以規范、推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機關工作人員見面或談工作時,不再以職務或同志相稱,而是以高大上的稱謂相稱,有些人甚至認為,叫職務或同志會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叫生疏了,不利于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的和諧。
暫且不說稱呼有多么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在單位被下屬亂稱謂,所在單位必然帶有一定庸俗氣。這既暴露了少數領導干部的官位意識、官僚作風,也反映了某些地方的官場文化之貧瘠、社會風氣之酸腐。“言為心聲”,官員之間、上下級之間如何稱呼,看似小事,然而不僅反映出官場哲學及官員的微妙心態,而且還折射出一定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更重要的是直接關系黨員干部隊伍的戰斗力、凝聚力,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決不可輕視。
規范黨員干部稱謂,改口更要改心。只有從心里把這些背后的庸俗關系學去掉了,正確的稱謂才能夠真正的達到自然的隨口而出。也只有將權力進行規范,使黨政機關中少些權力尋租的空間,職務或同志的稱呼才會更親切。眾所周知,官場庸俗稱謂的泛濫,在很多時候緣于存在“上有所好,下必其焉”的土壤。因此,各級領導尤其是一把手要主動“多照鏡子、勤正衣冠”,反對不良稱謂,對阿諛奉承、溜須拍馬者隨時厲言相斥。只有一把手思想認識到位了,從內心里認可了權力是人民群眾賦予,自己只是人民群眾勤務員的思想,才能放下身段,讓庸俗稱謂徹底淡出官場。我們相信,只有正確的稱謂,才能使同事之間的關系更純潔,黨內的風氣更清新。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