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海姑娘把她的江西籍男朋友甩了,就在男方農村老家端上年夜飯的那天,這個“愛情悲劇”轟轟烈烈了整個春節長假。和林林總總的返鄉筆記不同,每個人都能在“一頓飯分手”的評論中找到參與感,不同婚姻觀的背后,是不同人的城鄉觀。
姑娘要不要和農村男友分手,要不要和家境貧困的農村男友分手,這是她的個人選擇,旁人無從指摘。但姑娘把一張光線極差的照片發在網上,將一桌普通農家精心準備的年夜飯未經修飾的暴露在全國人民的面前,斑駁的木板桌上隱約的油污,不銹鋼和搪瓷的餐具顯出歲月的痕跡,米粉肉和燉魚的顏色顯得重鹽重醬油,長短不一的筷子讓人懷疑這里的衛生條件。這張照片以生動可感的形式替姑娘講述了分手的理由,同時也和過年氣氛中的“返鄉體”一唱一和,看看吧,這就是中國的農村,“返鄉體”還有絲緬懷故土的悲情這張照片則是徹底的表達了城市對農村的優越感。
鄉村調查從來不是新鮮事物,而普通人的“返鄉筆記”用樸素的語言、他者的視角和故土難離的情感,吸引了很多從農村走出來的人。大量“返鄉筆記”涌現,可能就是一個讓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正視農村的機會。
從城市回到自己農村老家的人,大多以自己的城市生活經驗帶入觀察鄉村生活的視角。這自然是在比較中顯現出城鄉的分野,一方面童年時期習以為常的自然山水有了田園牧歌般的情調,另一方面,是農村在整個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落后。所以我們會看到,多數返鄉筆記中中國農村都是這樣:殘破的房屋、荒蕪的土地、禮俗秩序的崩塌、人的精神面貌的萎靡,如果村前屋后的自然環境再遭到破壞,那么“農村的家”就更加不堪了,經過網絡輿論帶有偏見性的放大,返鄉筆記中的真情實感,就變成了矯揉造作,對農村的書寫,永遠只停留在城市人的想象中。在這種想象中,逼仄的城市生活還能找到相對而言的優越感。
你們眼中的農村,其實是城市居民想象圖景的投射,而真實的農村究竟是什么樣子?內陸與沿海,東中西發展的不平衡同樣也體現在農村之間的差距,有別墅林立的農村、也有頹垣斷壁的農村,有四通八達的鄉村水泥路,也有泥濘不堪的農村土路,有精神文化豐富的農村,也有人煙凋零的農村,你要問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農村,他們都是真實中國的一部分。就在春節前夕,就是上海姑娘逃離的江西,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慰問老區人民,江西的新農村讓人眼前一亮,一部分長期居住在深山中的老區農民被永久性遷出了惡劣的生存環境,第一次住上了窗明幾凈的樓房。
逃離農村與“鄉愁筆記”的一唱一和,也恰恰證明了“返鄉體”的烏托邦性的虛假。情懷不能當飯吃,鄉愁也不能改變現實。事實上,城市人對農村的不適應,與農村人進入城市的不適應都是我們這個發展中國家在改革轉型中所要面臨的問題,如果說改革的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時代進步的獲得感,那么真正對農村的關切,并不是來自“返鄉筆記”,更不會來自對農村的逃離,實實在在的鄉愁,需要對農村社會的了解,對農民的了解,需要社會調查、需要志愿服務、需要對鄉村教育的投入,需要外力的注入給予農村的改變和進步。
一頓飯并不代表農村的真相,鄉愁,這個聽起來很有文學味道的詞,網絡跟風的想象為它帶來的只是沉重的翅膀,永遠不能擁有望山見水的視野,冷靜而平凡的實干,才是未來中國鄉村活力的真正源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2月1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