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留在農村?

[ 作者:走刀口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2-29 錄入:12 ]

[摘要]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建設就能抹平的,即便農村生活環境再優越,也擋不住年輕人出去看看的心情,而一旦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再回農村就變得十分艱難。

導語:春節前后,媒體和朋友圈涌現出大量“返鄉文”,這些文章大多感慨鄉村年輕人離去,故鄉淪陷。其實,從魯迅的《故鄉》之后,中國文人對農村的感嘆就沒有停止過。梁鴻在《中國在梁莊》一書中,描寫了河南鄉村年輕人離去、家庭裂變、自然環境惡化的現狀;閻海軍在《崖邊報告》一書中,觀察了甘肅崖邊村十年來的命運變遷:奢婚、空巢老人、打工潮……這些著作,反應了城市化大潮下中國農村的客觀現實:年輕人大量離去,鄉村舊有的秩序悄然裂變,鄉愁無處安放。但不論學者怎么描述農村的“糟糕”情形,都無法改變一個事實:年輕人不再愿意留在農村了。那么,為什么年輕人不愿意留在農村?

城鄉差距導致年輕人不愿留在農村

盡管城市生活十分艱辛,但城市為人類生活提供了多種多樣的便利,比如遍布全城的大型超市,便捷的互聯網服務,豐富的教育資源,良好的醫療衛生條件,這些是鄉村不可能具備的,特別是在中國最廣大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都不齊全,交通十分不便利,這進一步導致城鄉之間的差距拉大,只要離開故鄉進入城市,便能真切體會到這種差距。

2014年2月18日,《中國青年報》刊發了一篇題為《年輕人為什么不愿意留在村里種地》的文章,通過對河北多個農村的調查采訪,得出結論:村里留不住年輕人,不只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城鄉間巨大的差距。

文章以河北欒城縣范臺村為例,這個村位于冀中平原,以種植草莓等經濟作物為主,相對比較富裕,因此村莊規劃十分有序:統一樣式的四合院,整潔的水泥道,有幾個小賣部,但年輕人還是不愿意呆在村里,這里沒有大型超市,沒有網絡,讓習慣了網絡的年輕人無所適從。而城市里的優質教育資源,更讓年輕人希望,將來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城里人,在城里上幼兒園、小學,與城里孩子獲得一樣的機會。

其實,這些尚不是城鄉差距的全部,由于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二元化結構,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和增長速度上都存在巨大差異,在就業制度上更是不可同日而語,農村基本沒有就業服務機構,年輕人只能外出打工。但與此同時,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往往設置諸多限制,這進一步加深了城鄉之間的差距。政府對城鄉的投入也十分不均衡,農村經濟長期缺少政府扶持,反而要不斷為城市建設輸血,農民長期停留在貧困的生活狀態,與城市生活的差距顯而易見,年輕人自然不愿意留在農村過“苦日子”。

除了經濟上的顯性差異外,城鄉在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也存在著巨大差異,比如大部分農村都存著明顯的性別歧視,歧視女性,女性從出生開始,就受到種種不公待遇。不少農村家庭,如果第一胎是女兒,必須千方百計生下兒子,為此不惜將女兒送人,或者通過B超直接流產;女孩子出生后,也無法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不少女生半路輟學,或早早結婚生子,年輕一代女性,并不愿意為此付出一生,她們更愿意進入城市。

相比于城市,農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存在著嫌貧愛富、喜好攀比的習俗,人際交往圈子狹小,人與人之間更講究“關系”而非契約,人情來往和是非也比城市更多。如果結合生活理念上的不同,則讓習慣于城市生活的人,很難再回到農村生活,在城市工作生活數年后,他們基本難以適應農村。

然而建設好鄉村也無法吸引年輕人

巨大的城鄉差距實際上引起了歷屆政府的注意,政府也推出許多應對措施,比如推進城市化進程,吸引農村人口進城;提出“建設秀美山村”的口號,力圖將農村打造為環境秀美、適宜居住的“世外桃源”。在政府的推動下,鄉村建設確實取得了一定突破,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改善,也出現了許多環境優美的鄉村,但這依然無法吸引年輕人。

其實,這不止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世界上多數國家都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以日本為例。二戰后,日本首位首相田中角榮在《日本列島改造論》中提出:城里人和農村人既然都是日本人,就應該享受到同樣的福祉待遇。于是日本政府在鄉村進行了各類基本建設,包括建設可供大型比賽的體育場館、能舉行音樂會的文化場館,提供高水平的醫療和教育服務,但即便如此,“日本農村也要死了”。

旅日學者俞天任對此的分析是:無論農村的生活和發展水平如何不亞于城市,但是農村就是沒有城里熱鬧,年輕人一定向往城市,起碼每天看見的都是同樣的人這一條就讓農村青年受不了。所以不管城里人住房小,不管城里人干活累,也不管城里人收入低,農村青年還是要往城里跑。(參見俞天任:《日本農村也要死了,原因是這個》)

于是日本農村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在地里勞作的都是老年人,平均年齡達到了64.2歲,這與《中國青年報》在河北的調查如出一轍:村里種地的都是老面孔,老人一旦身體不好,地就撂荒了。

日本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作為中國的參照,盡管日本農村環境和生活設施已經十分先進和充足,但年輕人還是向往城市的繁華生活,不愿留在農村過一成不變的日子,這種現象在中國也正在上演,并且隨著年輕世代的成長變得越發明顯,越是年輕人,越不愿意留在農村,越想前往城市生活和工作。

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并不是依靠外在的物質建設就能抹平的,即便農村生活環境再優越,也擋不住年輕人出去看看的心情,而一旦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再回農村就變得十分艱難。

年輕人離去是農業文明轉向城市文明的必然

理論上而言,農業文明是人類文明的起點,農業文明的產出物是支撐人類社會正常發展的基礎,法國科學家法布爾說:“歷史贊美把人們引向死亡的戰場,卻不屑于講述人們賴以生存的麥田。歷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愿意告訴人們麥子是從哪里來的。這正是人類的愚蠢之處。”

科學家從理論層面上強調農業文明的重要性,這種觀點并無不妥,只不過,這并不意味著農業必須占據最大量的人力,把年輕人都束縛在土地上。從歷史發展角度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人均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不過是近幾百年的事情,在漫長的歷史中,人類社會的經濟總理其實并沒有多大增長,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城市文明的發展。

依賴于工業革命,城市大規模擴大,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推動工商業迅速成長,使得農業經濟在經濟總量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在任何歷史時期,最愿意進入城市的都是年輕人,他們思維活躍,敢于冒險,預期改變自己以適應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更大,他們更愿意進入城市,去迎接未知而充滿自由的生活。

年輕人進入城市,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原因,城市更為先進的文化觀念,更寬松的社會氛圍,更優質的生活服務,都促使年輕人奔向城市,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的歷史,不過這種趨勢的又一次上演。

據東莞的調查發現,大約20%的農民工夫妻帶著子女在城市務工,其中80%有了單元房居住。(參見黨國英,《新生代農民進城是中國發展大趨勢》)這些進入城市的年輕一代,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城里人,不可能再回到農村。

實際上,城市越發展,集群效果也就越明顯,大城市會集中越來越多的優勢資源、人才,能夠提供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人們會不斷涌入大城市,未來農業生產必將是少量人從事的工作,改變農村社會,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留下年輕人,而是將農業生產變得更現代化,更集約化。

農村表面的蕭索與荒涼不可避免,其實,魯迅在《故鄉》一文中就感慨過故鄉“淪陷”:“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今天人們對故鄉村莊的種種感慨,都未超過魯迅的敘述。

感慨故鄉淪陷,大可不必。

結語:魯迅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現代中國,進城的年輕人多了,大家才能有出路,希望和未來也才有可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騰訊文化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络 |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激情在线观看 | 五月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日本v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啪 一区二图三区国产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亚洲一区在线尤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