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輝市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薛屯村,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每年都會有三五名學生考上全國各地的大學。近些年,該村考上大學的學生數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該村已經出了200多名大學生。甚至,一條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2月28日《平原晚報》)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村里的重教好村民則可成就村民的好福氣。自從恢復高考之后,全國各地涌現出不少的“博士村”、“狀元村”,今天新聞中的河南省衛輝市可以說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如今已出了200多名大學生,甚至一條街竟有多名博士生。這在一般人心中可能被視為奇跡,然而在那些類似“狀元村”的人看來,卻很平常。早在2011年的《城晚報》報道:吳川市長岐鎮鄭山村,被稱為“留學生村”。改革開放以來,該村一共走出了200多名大學生,出了30多名留學生,足跡遍及歐美;2014年《鄭州晚報》報道:河南鄧州的大丁村,總人口不足2000人,近代以來卻出了20個博士、23個碩士、90多個大學生,在當地被稱為“博士村”。
值得慶幸的是筆者也生活在類似的小山村:一個只有30來戶人家的小山村,自從恢復高考以來,已經出了10位碩士,3位博士,1位博士后,1位大學教授……筆者村里的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特別聰明,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特別勤奮。為何會如此呢?主要原因是吾村村風好,正氣足,村民從不打牌鬧事,也很少比住比吃比穿,只比哪家的孩子聽話、孝順、有出息,對孩子的學習特別重視,村里人最常的口頭禪“養兒不讀書,不如養頭豬”。無論酷暑寒冬,夜幕降臨時,家長都會坐在孩子身旁陪孩子學習。孩子們的勤奮,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了道路。
而與吾村只有一路之隔的一個差不多大的村子,只有近年大學擴招后考上的3位大學生。平時,這村的人心里十分羨慕吾村年年有孩子考上大學生,而他們的孩子卻大多讀到初中就再對學習了無興趣,因此村里人怪村子處于山的北面,擋北風,風水不好……其實,他們每年只顧在外掙錢,把孩子留在村里,從不注意孩子的教育。而且村里人一有空閑就玩紙牌,搓麻將,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五十K”、“吊金花”,讀書自然就上不了心,升學肯定是難以成功了——村風的不同,引發孩子成長的結果迥異。
當然,衛輝市薛屯村的好村風與村兩委的重視教育分不開,他們不僅把村小學土坯房變成了現在嶄新的兩層教學樓。去年底,還再次得到擴建。村書記王凱說:“村里沒有其他發展資源,多培養人才,多出大學生就成了村兩委的使命。”正是這樣的理念,薛屯村多年來,沒有一個學生中途輟學,也沒有一個學生因貧退學。這種重知識、重教育的濃厚村風成就了孩子們的未來,也成就了村民的好福氣。
作者單位: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泉塘中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