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者按:這篇文字提出的問題值得反思。因為上了中央文件,大家就不加思索地跟著說。專業人士學者需要認真解讀,應當區分層次。宏觀層面正確的,不宜生搬硬套到微觀層面。
2015年,媒體報道了山東、廣西精準扶貧工作中貧困戶識別不準等問題。媒體報道之后,山東和廣西的精準扶貧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精準扶貧,有硬骨也有軟肋,雖然表現方式不同,但問題如出一轍。為什么會出現類似的問題,我們不妨從基層這個視角探一探究竟。
作為一名基層精準扶貧工作的實踐者、參與者,苦和累我們毫無怨言,遺憾的是,上級的決策是否有問題?我們的付出是否有意義?下面的是我們的看法和切身感受:
一、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精準扶貧的專項貸款、安全農宅、產業發展等輸血造血措施,出發點是好的,但未必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農戶的打算難以“情投意合”!你讓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對象嫌山區條件艱苦,不愿到山區居住;你讓我養殖,我不能養,市場經濟蕭條,有虧本的人做前車之鑒;你讓我種植,我沒有技術也沒有勞力;異地搬遷,政策資金投入不足,條件目前不成熟。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難言之隱。看似天上掉下個大元寶,我卻無能為力把它撿起來!殘酷的現實,使“扶上馬送一程”的幫扶措施成了農民難以完成的考題!
一些農民打著產業發展的旗號貸款買小汽車、為子女還房貸,本來是政府借雞生蛋的遠景規劃,到頭來被農民變通為殺雞取卵的應急措施。劍走偏鋒,偷梁換柱的變通之術,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徒勞境地!在一些人的眼里,政府就是慈航普度、救苦救難的菩薩,扶貧的特惠政策也扶持了一些好逸惡勞的懶漢,欲壑難填的依賴心理,使他們躺在救助的溫床上裹足不前,因為貧困戶的特殊身份所獲得的優惠,使一些位處貧困邊緣的農戶心理失衡,為了討個說法到處上訪,新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反思這些現象出現的原因,我們認為是執政者人為地拔高了農民的自身素質,忽視了農民先天稟賦的內因決定因素和所處地理位置的客觀局限性。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
為此,我們不禁想說:政府啊,您管得太寬了,若他們真是先天性氣血不足、后天性營養不良,您管得了他們一時,還能管得了他們一世!保障水、電、路等基礎設施的完整配置和公共服務政策的全面配套,讓他們在服務平臺上盡情地展示自己的脫貧姿態!這才叫做真正的公平公正!真正跟不上步伐的,讓救助托底機制兜底吧!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早在遠古時期,春秋時期的圣賢大哲老子先生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以清靜之道來治理國家,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有所為有所不為才是實事求是的精髓所在。過多地對農民指手劃腳,大包大攬、一廂情愿地按自己的主觀意志為農民設計發展藍圖,甚至追求整齊劃一、一步到位,反倒捆綁了農民的手腳、限制了農民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讓他們結合自己的身板“量體裁衣”、充分地發揮自己的長處,或許才能在發展的路上走得更遠更快!
二、繁文縟節,形式主義泛濫。
精準扶貧站在理想主義的制高點,做著與實際脫節的公式化設計。大量的表冊(每個戶涉及表冊21種)雪片般飄向基層,看似疏而不漏、細針密縷的設計,企圖把涉及扶貧的所有信息都打撈上來,遺憾的是設計主次不分,工作精力平均分配,重要信息因精力投入不足被被平庸化!
回想上級一年來的精準扶貧信息采集,每次任務分配都是軍令如山倒的氣勢、急急如律令的節奏、怠慢者斬立決的魄力!為了強調責任,每個文件規定每個信息都必須進村入戶采集!
現實情況是,即使坐在辦公室里“5+2”、“白+黑”拼命地加班加點、分秒必爭地“紙”上扶貧,也跟不上上級救場如救火般的催促,我們那里還有時間進村入戶?除非你有金猴分身術!
請理解下級的閉門造車,這一切都是被迫無奈!如果我們進村入戶,把時間消耗在往來的路上和群眾交流的時間里,也許早已錯過了上級限定的工作時間,按期完不成任務跟不上大局部署還得接受紀律懲處。因為一些嚴重脫離實際的“聰明”設計,形式主義被演繹到極致。基層提供的數據基本上都是按照上級的政治意志編造的,而不是客觀現實本來面目的真實反映!精準扶貧的基礎資料不過是應付上級檢查的一堆廢紙!
我們想不明白,剛剛經歷了群眾路線教育洗禮的決策高層,怎么還是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幽靈陰魂不散!與其繁文縟節,不如刪繁就簡,像廣西一樣把干部的精力解放出來進村入戶摸清底子以后再確定戰略部署。
三、朝令夕改、無所適從。
“下級早已過了河,上級還在摸石頭”,這是今年精準扶貧業務指導的形象寫照!扶貧基礎資料整建和“1+17”措施落實過程中,決策者和指揮者“以其昏昏,不能使人昭昭”的模糊指導使基層干部走了不少彎路和回頭路。
我們不禁想問,如果精準扶貧還處在探索和試點階段,又何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地反復折騰?如果到了一錘定音、鐵板釘釘的落實階段,又何必慌不擇路,舉棋不定?如此出爾反爾,“折騰”的恐怕不是財力人力,而是政府的誠信和形象!
四、準備不充分,濫養違規。
2013年貧困戶建檔立卡時,上級只提了人均純收入這一條準入門檻,除此之外沒有絲毫的約束限制,今年動態管理時提倡民主(如今的民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難形成統一的共識)評議,與其說是民主,倒不如說是民粹!
也許有人會說,基層干部干嘛去了,為什么不好好把關?我們想問貧困戶的具體標準是什么,你給出了具體明確的量化尺度嗎?僅憑人均純收入就能準確地界定貧困戶嗎?測算人均純收入,農民能夠把一些隱性收入和盤托出嗎?銀行存款是個人隱私,你有權力到銀行查詢嗎?
還有一點決策者可能有所不知,一些邪惡勢力為評上貧困戶反復纏訪,基層干部的安全誰能保障?維護行政秩序需要法制保障,可惜基層的法治基本處于癱瘓狀態!評議貧困戶之前,上級態度曖昧、三緘其口,沒有明確的政策導向和嚴明的制度約束。等評議有了結果,具體措施落實了,上級象小孩變臉了:吃了我的糖你給我吐出來!理由是,貧困戶評判不準,給出的措施和優惠我要收回。
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小朋友玩游戲還得有規則呢,如此嚴肅的工作有關部門不提前制定規矩,坐觀事態不妙之后突然有了新規,這不是“養違規”嗎?上級調查研究不深入、事前準備不充分、具體措施不明確,使實踐過程中難免出現盲動主義和“養違規”現象。
“梨子什么味道,吃了才知道;鞋子合不合腳,穿了就知道”。精準扶貧戰略部署存在什么問題,實踐會給出檢驗結果!如果有可能,我們殷切期盼決策者深入基層做一次換位實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田者讓畔道不拾遺”新浪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