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戶花百萬血汗錢買的居然是假種子,雖然相關涉案人員已被緝拿,但損失慘重的種植戶卻遲遲得不到賠償結果。一樁事實清楚,責任者明確的假種子案件為何久拖不決?非法種子的背后,映射出怎樣的混亂和無奈?北方春耕在即,《經濟參考報》記者深入內蒙古自治區多倫縣、正藍旗等地,還原這起惡劣坑農事件的真相。(新華網,2016年3月21日)
“有收無收在于種,多收少收在于管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些耳熟能詳關于農民的諺語不勝枚舉,無不說明農民種莊稼的辛苦和莊稼對于農民的重要性?!懊褚允碁樘臁?,農民種地就是為了口糧、為了生存。試想,如果連種地的種子都是假的,農民又如何有收成,如何有生存的口糧?這不是拿農民的直接利益開玩笑?
這起“種植戶花百萬血汗錢買的居然是假種子”案例雖非個案,但是讓監管中的漏洞暴露無遺。無論政府部門如何加大宣傳力度,缺乏監管的“地下交易”始終盛行,雙方在交易過程中甚至根本沒有書面協議,一旦出了問題,農戶往往告狀無門。造成這種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農戶缺乏法律意識,另一方面由于貪圖便宜所致。假種子經營者就是深諳規則,一旦拖到秋收生產,農戶就將面臨舉證無門的窘境,這是許多假種子案的普遍特點,也是困擾辦案部門多年的難點。
如何解決假種子泛濫,確保農民致富增收是擺在政府部門面前的一道現實性的難題。問題雖難,但是總有解決的良方。一方面,加大宣傳攻勢。宣傳不僅要深入田間地頭、深入農戶,還要入腦入心。宣傳不是走過場、講形式,而是要將鑒別種子真假的知識、宣傳法律知識傳授于老百姓,讓農民不再在“假種子”上吃“啞巴虧”。一方面,加強監督管理。各地方政府務必充分認識種子市場監管的重要性,把加強種子市場監管作為種子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務,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加強組織領導,采取有效措施整頓規范種子市場秩序。不僅如此,還要切實加大案件查辦力度,徹底整治區域性制假售假行為,全方位開展市場監管檢查,全面加強種子生產源頭治理,讓制假販假者無所遁形。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曲山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