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的“雷人”、“雷語”從來都不乏“更新”,在2016年兩會期間更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趨勢,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便是黑龍江省省長陸昊省長,3月6日稱“龍煤井下職工8萬人,到現在為止,沒有少發一個月工資,沒有減一分收入。”欠薪這一老大難問題得到如此成效,必然引起了媒體爭相報道,而時隔一周這一讓人欣慰言論卻來了個360度的劇情反轉。3月13日下午,陸昊省長在代表團駐地接受《京華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井上職工欠薪我們一直是掌握的。井下職工確實有欠薪,這個情況,我說錯了,不管什么層級報告錯了,不管任何原因,錯了就要改。改了,還要努力解決問題,同時深刻吸取教訓。”(《七一網》)
“省長都被騙了!”,省長知錯就改的真誠態度值得點贊,但“省長被騙”這事卻引人深思。無論是哪個層級的報告失真,都讓陸昊省長不疑堅信地做出了“沒有少發一個月工資,沒有減一分收入”的言論。試問,這種“低級錯誤”怎么會躲過眾多的“火眼金睛”仍茍存于報告中。筆者曾記得與某位資深文秘研討報告寫作時,笑談到報告寫作“那得占到領導的高度,角度、內容都得站到領導心坎里,領導想看到什么,就寫什么。”既是笑談,一笑而過,試想如果各級報告中充斥的都是失實失真的數據,那不難想象據此制定的政策,很難不會與實際脫節,影響小則如小沈陽的大腳褲“穿跑偏了”,影響大則破壞地方穩增長調結構的方向性政策,后果不敢想象。
其實,避免類似“低級錯誤”,只需走出辦公室,就能看破迷霧。無論哪級的領導干部都不能只在機關大院中做“宅男”、“宅女”,“閉門造車”、“紙上談兵”的領導干部過去不需要,現在更不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地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在目前的改革形勢下,深入基層調研不僅僅是實踐主題教育,更是領導干部以上率下,調動各級干部積極性,集智慧、摸家底、擴思路的良計。深度挖掘、研究基層一手數據,從中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進而推動創新,這樣才能落實好當下各項改革決策,避免政策“強壓”。
作者地址: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玉蟾大道241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