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過清明,不去上墳祭祖該不該被罵
如果你的老家在農村,或許一到清明,你就會首先想,今年清明要不要回家上墳祭祖!
這是一個很認真的問題。
俗話說,清明不祭無祖。
意思是,清明節不去祭祀祖先,就相當于沒有祖先。
這話說得很嚴重。但不得不考慮,有些現實中的矛盾也存在。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好姐妹,是上海人,大城市人,從小沒下過地。而她的老公是魯西北農村的人。
我這個好姐妹每年到清明的時候就比較犯愁。因為每年清明她都要跟她老公回農村老家上墳掃墓。她并不是不喜歡農村,反而很喜歡到農村玩。但她膽子比較小,去城里的那種公墓還好,但是一到農村見到地里的那些土墳,她就非常害怕。再加上鞭炮、燒黃紙、紙牛、搖錢樹之類的東西,每一次她上墳回來都會大病一場,半個月過不來勁。
這種情況下,她給她老公說,可不可以清明不回去了,或者回去不去上墳掃墓了?
她的老公是一個傳統封建思想比較重的人。對于上墳掃墓祭祀祖先這回事兒看得很重。當然是不同意,說入了某家門就該去拜祭祖先。
兩人之間有矛盾,這個清明當然沒有過好。
舉這個例子的時候,小編又想起了城里媳婦回農村霸氣掀桌子的那一則新聞了。
說得是城里媳婦做了一桌飯菜,但是吃飯的時候卻不讓城里媳婦上桌吃飯,于是城里媳婦很霸氣的把桌子給掀了。
在小編看來,這兩個事情起因都是相同的。
在農村有農村人的習俗,在城里有城里人的自尊。
在小編的老家里,如果小編說清明不要燒紙,不要去上墳,估計會被老大爺們活活打死。但是在城里的時候,給同學、朋友講一些我們那清明都怎么怎么著?做了什么事情?他們又會嗤之以鼻,說一句:“哼!你們農村真封建!”
這讓小編也非常為難。
如今,農村人的孩子進城的越來越多,像小編這樣的,身在城里,心在農村,幾十年養成的生活習俗很難改變。但是城里人幾十年養成的城里生活習慣也很難改變。
當這兩者合為一個家庭后,就會在“農村”和“城里”之間爆發一場矛盾。
其實,這種矛盾更多得不是嫌貧愛富的思維,更多是風俗習慣的差異。
怎么解決這種矛盾?
估計也沒好辦法,只能各退一步,好好聊聊。
至于清明節如果真得是有原因不想去上墳祭祖,或者不想回農村,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俗話還說過,心有佛佛則在。
心里如果一直想著祖先,祖先就一直在,回去不回去,只是一個形式問題。
為這個吵架罵人鬧得家不合,事不興,才是真對不起祖先。
小結:說一千道一萬,在農村習俗和城市習慣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到底清明節該不該回農村上墳掃墓呢?小編不敢妄斷,你們覺得該不該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農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