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時。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有著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深遠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系統里,清明節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的內容,它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既是一個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肅穆日子,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歡快日子。宋代詩人吳惟信曾作出生動的描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在這個節日里,逝者與生者,緬懷與憧憬,哀傷與歡樂,這些人間相對的悖論得到了充分的統一,深刻昭示了節日的文化內涵。由是,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國務院將清明節列為法定假日。
自古以來,清明節有著約定成俗的規定:后人在這段時間里要給祖先的墳培上新土,掃除雜草,折一枝新枝插在墳上,掛上幾串錢紙,并在墳前燒幾疊冥錢、點三兩根香燭、放幾樣祭品等,以表達對先人的哀思和敬意。此舉在“氣清景明”的氛圍中進行的,是一種很純粹的思念、緬懷和祈求——祈求先人庇佑后裔身體健康、家族興旺、子孫有出息等。遺憾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上炫富、斗富、攀比之風日盛,如今各種祭奠活動,漸漸跑了“調”,變了“味”,走了“樣”,離了“譜”,完全背離了“清清明明”過清明的宗旨。除了墓地修建得越來越豪華,一些祭奠物品也從開始的“轎車”“別墅”“手機”“電腦”等發展到“私人醫生”“二奶”“直升飛機”等“高檔”祭品——祭品中的“高科技”被商家炒作為清明節“與時俱進”的“時尚”。其實,這些“時尚”的小車與小樓,富貴家電套裝,蘋果手提電腦等“高檔”祭品,外表包裝得很“現代”,里面不過是幾用塊硬紙板拼湊而成,一兩塊錢的成本,竟被賣出10多或幾十元的高價。這純粹是一種浪費和污染,充斥著封建迷信色彩,讓純樸的情思變得怪異。焚燒它們,極易引發山火,燒毀林木……這些做法完全是自欺欺人,褻瀆先人英靈,毒害人們心靈,背離了祭祀的初衷,把清明節搞得烏煙瘴氣,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
竊以為:清明祭祖,在保留除草、培土、掛青等傳統文明祭祀活動,提倡少放或禁放煙花炮竹等。當然,為了增添清明的“文化味兒”,祭祀活動可以推陳出新。比如,在清明節時,地方政府每年舉行一場公祭,讓國人感受到節日的莊重和肅穆感,或舉行風箏比賽、制作美食、詩文征集等與節日有關的活動,讓民眾在慎思追遠的同時,更能學到知識、享受快樂、陶冶情操。此外,家庭在祭祀時,則可以進行一個家庭追思會,放一曲深沉的哀樂,念一篇祭文緬懷先祖,重溫好家訓、好家風,傳承文明之風;掃墓時則可以用就地取材,親手用山花、野草、樹枝扎一個小小花圈敬獻先人,或種幾棵翠綠的松柏寄托希望……
總之,筆者期待清明節的“文化味兒”更濃些,讓清明節更清明。
(作者簡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