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輕車簡從”“減少陪同”“簡化接待”已經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常態。但是,“層層陪同”的困局,仍在上演。在一些基層干部的觀念里,“不把領導陪好,頂上烏紗不保”。而很多可有可無的陪同,擠占了基層干部本就緊張的時間,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影響了工作。(4月3日 人民網)
為何大魚大肉少了、“酒精考驗”少了,不用再擔心“今天陪,明天陪,最后陪成胃下垂”,但基層官員依然“談陪色變”,叫苦連天。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陪同”二字難以量化評估,難以裝進制度的籠子,輕車簡從難以約束,才讓陪與不陪如此兩難。但事實上,真正讓基層“陪”不起的絕不僅僅是制度和規定的問題。
從功利的角度講,“陪同”是個很微妙的話題。陪與不賠,誰去陪,是只陪同調研還是陪吃工作餐,是主動向領導報告工作,還是任由領導提問自己作答都是極有講究的。能在上級領導跟前多露露臉總是有好處的,哪怕工作沒做好,也還有當面解釋的機會,態度誠懇一點、語氣謙卑一點,說不定還能“因禍得福”。因此,盡管“疲于奔命”,但對于基層領導干部來說,能有機會與上級領導當面交流,既是為本地工作爭取資源、爭取主動權的機會,更是展示陪同者自身素質的平臺,因此,一旦有機會,無論手中事務多繁忙,基層干部還是得陪,還必須認真陪。
拋開功利心不談,其實,“陪同”對于陪同者和被陪同者來說都不是壞事。但這里面得有個前提,那就是所有的調研都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進行的調研,那么所有的陪同才是有意義的陪同。
如果能夠保證每一次調研的質量,一者能有效傳導壓力,基層明知領導重視,即將或者時常調研某項工作,還敢松松垮垮隨意應付嗎?二者能促進問題解決,遇到工作推進中基層無法解決的問題,能在調研中實事求是地向領導提出來,把具體的問題講出來,打通上下級之間的溝通渠道,能夠極大地提高行政效能。三者能開拓眼界。基層工作固然追求實在,但也不能沒有遠見。如果每一次調研,領導者能夠根據自己看到的情況,在一些實際工作的推進方面向基層提出一些真知灼見,既促使自己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得更加緊密,提升理論和解決問題的水平,又能相當大程度地啟發了基層干部的工作思路,彌補一些基層工作的短板。
因此,陪同與否既不在于八項規定是否能對陪同行為硬性約束,也不在于擠占掉了基層領導多少工作時間,更不在于是不是能夠在領導面前多露臉。試想,如果花兩三個小時,陪同一次高質量的調研,讓領導看到實情,讓自己聆聽高見,讓可能兩三個月解決不了的問題,兩三天就能夠解決。我想,任何人也沒有理由拒絕這樣的陪同吧。一句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調研和陪同不在多,有效就行。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