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農村孩子,從小在農村長大。這里陰暗、落后的東西,心里都一清二楚。當我背上行囊離開農村,走進城市的時候,兒時的記憶蜂擁而至。我不舍的是過去的安寧和歡樂,童年和渴望。而我向往的,是城市的繽紛和快捷,是身邊人高素質的冷漠和尊重,是未知的未來。
相比較來說,就物質條件上,城市會比農村好很多。在農村生活是件極端的事,它意味著你擁有了城市孩子不曾有過的非凡的經歷和快樂的童年,但它同時也意味著,你比別人起點低,機會差,見過的世面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人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我從小長大的玩伴,大多都逃離了農村。
在農村成長的那幾年中,我確信我是討厭農村的。討厭村里的婦人們東家長西家短的嚼舌根,討厭男人們光著膀子聚眾賭博的惡心嘴臉,討厭鄰里鄉(xiāng)情裹挾的人際關系,討厭惡心俗氣的陋習陋俗,討厭被人情裹挾和綁架。
我不想遵守惡心的習俗,但是不遵守的話我的父母就會被鄰里鄉(xiāng)親說三道四。因為這樣的問題不知道與父母鬧了多少次,父母被農村人情裹挾著,又來綁架我遵守他們那一套,不遵守就給我扣帽子說不孝順。
小時候的玩伴大多已成家,春節(jié)回去拜年時還能逗逗他們家的孩子。也許現在最直接的價值觀早就深埋所有人的腦子里,這里大多講究門當戶對。鄉(xiāng)村名流家的小伙子大姑娘,總不能和窮矮丑們混在一起。
一個真實的農村縮影:有沒考上大學的,有考上的,有養(yǎng)兒女的父母為了孩子的工作、愛情而四處奔波、丟盡臉面的,有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
這樣愚昧落后的農村!這樣沒有人情味的家鄉(xiāng)!那我又為什么要愛如此不堪的家鄉(xiāng)呢?
雖說我家不是以種地來維持生計的,但畢竟也是鄉(xiāng)下,從小踩著泥土到后來踩著混凝土馬路,我對泥土的那種感情不會變。從農村成長過來的孩子,初次來到城市,總會有種莫名的壓力和抵觸。在外念書的孩子假期歸于農村后,會表現出極大的“水土不服”,他們的靈魂留在城市的喧囂和明亮中,難以回歸土老帽兒的村子里。
但擺不脫的,是家鄉(xiāng)。
空氣中泥土的味道和城市中灰塵的味道是大不相同的,因此我無法忍受在大城市接觸不到自然的感覺。城市與農村,就是公園中的花草和狂野生長的植物,兩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我們的父輩和學校教育我們與人為善,要做一個善良淳樸的人。他們把我們保護起來,不讓我們看到這個社會的惡。我們接受的教育和現實的社會環(huán)境有強烈的反差。我們盡量成為了父母希望的那樣的‘好’人,這樣的性格在城市的環(huán)境里過的極度不適。
生活在城市與農村邊緣的我們,在城市買不起房,在農村待不下去。雖身處城市,看到萬家燈火卻沒有一盞屬于我們。我們剛逃離農村來到城市,現在我們又該往哪逃呢?
好像無論何時,你都能回到呆在農村的那幾年。躺在綠油油的草上,看遠方的樹,看天上的云,看太陽落山,看人們親手收割,明天的希望。回憶里美好和愧疚的滿是天上的星星和父母無私的愛。
我會在太陽把泥土烤得堅硬的季節(jié),每天拎著水桶,搖晃著走到大門前,給外婆種的花澆水。甚至在心情極好的時候,一個人提著籃子去地里摘黃瓜。一直出現在腦海中的田園生活,是歐式莊園,是清新和完美,是水煤電全通,躺在家里的席夢思上還能同時聽窗外蟬鳴蛙叫,是每天可以山珍海味的同時還能裝模作樣在后院里耕種一番。
農村的時間,是用莊稼計算的。春分大忙,耕種收獲。四季輪回,從種子到作物,有的是汗水,有的是時間。
城市是個超級大市場。上班為了生活的消費,下班的消費,就是別人上班的內容。我們已經越來越習慣出門坐車,娛樂唱歌,酒吧電影,洗腳按摩吃夜宵了。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沒有這些,你居然也能過的愜意,充實,寧靜。
而農村生活和出身能帶給一個人的,往往是面對艱苦環(huán)境時的忍耐,生存
危機時的平和,和燈紅酒綠時,心中最后的安寧。
這就是我愛農村的原因。回到家鄉(xiāng),回到農村,回到原生態(tài)。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轉自:今日頭條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