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像候鳥,頻往家里跑;白天尋不見,晚上影難找;辦事得趕早,晚了就白跑。”這是群眾對“走讀干部”的形象比喻,也反映了群眾對這種現象的反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從嚴治黨,加強作風建設,黨心民心為之一振,黨風民風為之一新!但從近期報道的案例來看,仍存在少數干部“走讀”的情況。如何才能讓干部自發自覺地“身在心也在”?值得我們深思。(新浪新聞)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我國城鄉發展差距越來越明顯,干部“走讀”是農村社會結構變化和干部人事制度的產物。所謂干部“走讀”一般指干部家住城市,而工作地卻在縣城或鄉鎮,早出晚歸,周一至周五上班,周末回家。“走讀”現象較為普遍,但這一現象卻形成了許多弊端。很多群眾認為干部“走讀”,走散了思想,走丟了為人民群眾服務的責任,走壞了形象,疏遠了黨群干群關系。“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永遠沒有休止符”。要讓干部真正把根留在基層,把心交給群眾,嚴防“走讀”勢在必行。
首先要加強干部思想教育。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觀念和工作責任感,自覺實踐“三個代表”。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為群眾多辦實事,扎扎實實地解決群眾困難。
其次要強化制度建設和監督機制。中央黨委關于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部署,把干部“走讀”問題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以黨的群眾路線和掃“四風”作為專項治理的重要內容。我們要以群眾路線為契機,加大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切實可行而又持之有效的長效機制,真正以制度來規范和約束干部的言行。通過明查暗訪、跟蹤督查、專項檢查等方式,加強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提醒、堅決糾正。
還要注意加強輿論宣傳。以公開舉報電話,設立舉報箱等方式,暢通民意,發動群眾參與舉報。通過廣播電視、網站等媒體及時宣傳和總結干部“走讀”的好經驗、好做法,對落實不到位的,要及時予以曝光,強化警示教育效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