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過后,農作物進入生長階段,春耕、春種進入繁忙階段,農戶也忙碌起來了,一邊要購買種子、化肥、農膜,一邊要修整農田和大棚設施,更重要的是要籌集足夠的資金。
在我市各鄉鎮也經常看到農行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他們拿著民情日記,深入田間地頭,及時了解農民朋友在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苗木、農機具等過程中的困難,將春耕生產所需資金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播灑春耕的“及時雨”。
據悉,為有效破解農村金融服務難題,農行衢州分行創新“農村金融自治”服務體制,通過“惠農通”打通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切實加大對“三農”的服務和支持力度。截至目前,該行的涉農貸款余額達109.87億元,其中農戶貸款余額為5.03億元,支持農資企業生產貸款余額65.41億元,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貸款余額5億元。
“農村金融自治”,破解農戶貸款難
常山縣芳村鎮下猷閣村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集中村,主要種植木槿花、黃花菜、金銀花、香椿和黃豆。隨著規模農業發展和家庭工廠擴大規模,農民對金融需求也越來越強烈。考慮到村民實際情況,農行在下猷閣村實施了農村金融自治,通過“客戶自薦、擔保自組、借款自主、用款自律、服務自助、守信自勵”的“六自治”機制,破解農戶貸款難題。
通過金融自治,農民貸款不找“行長”找“村長”,能否貸款,先由村集體商量決定,為普惠金融最大的服務群體——農民獲得了便捷、實惠的基礎金融服務。該村支部書記徐志堅算了算:“目前全村農戶貸款和規模農業主體貸款余額超過了80多萬元!”
4月12日,常山縣金融辦領導、農行工作人員在村民徐志芳的帶領下,走進了他的70多畝金銀花基地問情況、解難題。在徐志芳的生產管理用房,記者看到了2臺嶄新的殺青機、1臺烘干機。
“去年9月,我們村成為金融自治村后,11月,我貸到了20萬元資金,我將原先10多畝的金銀花基地擴大到了70多畝,還購買了這3臺機器。”徐志芳說,“我種植的金銀花不愁銷路,直接供給山東的一家企業,以前貸不到款,擴大不了規模,現在好了,不僅擴大了規模,還實現了機械化加工,而且這貸款利率也很低,就像是為我們量身定做的一樣。”
“作為普惠金融的突破口,農村金融自治不是作秀,需要真正讓農民得實惠;而作為銀行,要把控好風險才可持續。”農行常山縣支行副行長鄭忠福告訴記者,通過“六自”流程,兩方面得到了兼顧。一般情況下,7個工作日就可發放貸款,一次授信后,3年貸款期限內都可以隨借隨還、循環使用,減少資金閑置成本。
自2014年農行衢州分行推行“金融自治”模式以來,已創建農村金融自治村15個。截至目前,對金融自治村共發放惠農卡3000多張,其中3家金融自治村,進行農戶貸款項目授信1500萬元,幫助30多位農戶和農村經營業主走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
1122臺“惠農通”,把金融服務送進村
農村金融服務的缺失,無疑給正在發展的農村經濟帶來了一定的制約。過去農民跑上幾十里地,找銀行取一筆款,并不是新鮮事。如今,這種事情越來越少。衢州農行通過在農村地區布放電子機具、設立“金穗惠農通”工程服務點,使廣大農民“足不出村”就能夠在家門口享受到銀行提供的金融服務。
在下猷閣村的一個小賣部內,記者見到了一位40多歲的村民前來貸款,店主接過村民的惠農卡,將卡插在pos機上,然后在惠農通機具上點“自助貸款”,不一會兒,2萬元的資金就到了該村民的卡里。這是農行在村鎮設置的惠農支付點。
“我種了30多畝的金銀花,5月上旬就要開摘了,現在想買臺大的烘干機,缺了2萬元錢,等金銀花賣掉,我就來還掉。”該村民告訴記者,以前要貸款需要跑到鎮上銀行網點,還要抵押物,做材料,現在該村成為金融自治村以后,貸款不用抵押物,而且可以直接到這機具上辦理,非常方便。
“在惠農通機具上,村民不僅可以自助貸款,還可以消費、繳費、轉賬匯款、余額查詢、惠農理財、福彩定投、金穗e店等金融服務。”農行常山縣支行芳村分理處經理鄭紅軍告訴記者,銀行要到每一個村里都設置網點,不現實;農民想匯點款、查下賬,鄉村到鎮里要走很多路。比方說,一些邊遠農村的想給在外求學的子女匯款,只能跑到鎮上甚至縣城的網點辦理,既費時費力,還存在錢財遺失的隱患。而惠農通機具的鋪設,打通了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了零距離為農服務。
截至今年3月末,農行在全市農村地區共有“惠農通”信息機1122臺,縣以下行政村覆蓋率74%,有效率89%,金融性交易72萬筆,交易金額3.4億多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衢州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