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麥收季節,即使沒有種地的家庭也會借口回家收割小麥,山村里熱鬧了許多。每年除了麥收和二月二掃墓,外出的人們就是極少見面的,月光下的酒席和樹蔭下的牌局,成了鄉村麥收的慶功場。”
終于,太陽底下站不住人了。村口老檀樹下拄著竹稍笤箸的大娘,又向樹蔭里挪了兩步。
一輛三輪摩托車正停在麥場中間,隊長和司機把一捆隔年成熟的野山栆樹枝綁在車后面。那些山栆枝有著兩三厘米長的尖刺,即使綿羊披著厚厚的毛皮,也是敬而遠之。如今,一大捆,就綁在三輪車的后面。
只有這些還是不夠的,你看,他們又抬過來半扇磨盤,壓在山栆枝上。三輪車發動,拖曳著壓了磨盤的樹枝,在泥土的打麥場上掃過,揚起濃濃的煙塵。這些土塵和城里的霧霾是不一樣的,有些像是故事里猛張飛布下的伏兵……
和風撲面,那些揚起的土塵有些嗆人,麥場上跟著三輪車奔跑的小孩子,嗆得咳了起來。
有經驗的老農捋一把麥穗,在手心揉搓,吹去麥糠,已經是金黃中還透著青澀的麥粒。撿一顆,丟在嘴里,咬成兩段,根據舌尖品嘗的甜味,判斷還有多久可以收割麥子。
關心天氣的人,說預報后天有雨,怕連陰,還是趕快把麥場弄好。
天放亮,隊長拿著沒有染盡的木材頭,站在麥場,敲擊著一口喂雞的破不銹鋼盆:“都趕緊吃飯啦,吃完飯碾場了!一家一個人!”
時間不長,村民三五成群圍攏過來。有的端著碗說:“還早著呢,著啥急!”
隊長說:“哎呦,二蛋氣,不早了,再有十來天就該割麥了。”
有的說:“早晚都得碾,趁現在家里有人。”
一個男的說:“弄吧,過兩天俺們幾個就要出去做活了,趁有空!”
分工就不必了,都是五六十歲的人了,該干什么都清楚。
一塊麥場大約600平方大小,是全村四十來戶的公用場地。建造這個打麥場的時候,我六歲,原本是一片灘涂,我陪著媽媽撿石頭,拉黃土鋪了20來平方,轉眼過去快三十年了。打麥場依舊,當初建筑打麥場的人,很多都不在了。
既然是公用場地,就有一些游手好閑者,說著笑話,欣賞別人的勞作。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依然如此。
有男丁的人家開過來三輪車,把漚制腐爛的麥秸裝上三輪車,堆得高高的,甚至撒上一桶水,拍平了,再用場地里的漚土掩蓋,拉到自家田地里。家里暫時沒有別人的老太太一邊羨慕的嘟囔著,一邊無精打采的揮舞兩下掃把,做做樣子。她們的兒子有可能回來時候,剛好趕上割麥子,清理麥場,是等不得的。
一家兌5毛錢,加油,隊長找人拉著山棗樹枝,“糙場”。也許這個詞匯有些誤導的嫌疑,不過真的沒有找到更適合的字眼。“糙場”就是先清理出垃圾之后,利用山棗樹枝的刺,劃拉地面,清除混進泥土的麥秸、麥糠,使黃土裸露出來。
過了中午,隊長已經扯過來水管,頂著竹編的草帽,一手叉著腰,一手捏著水管,噴灑著麥場。還有兩個種有小麥的老農,用撬杠撬出場頭的石碾子,安裝調試著碾框。石碾子已經不知道是什么年代流傳下來的的石頭了,圓柱體,一頭稍微細些,可能是便于轉彎。
記憶里碾場的時候是需要牽牛的,牛拉著石碾,一遍一遍,把地面碾壓瓷實,據說碾的好的麥場,就跟水泥地一樣,不怕下雨,不怕麥子亂滾。再后來,村里已經沒有人喂牛了,碾場是純人力,需要六七個人拉著,石碾“咯吱咯吱”響,整整一個大清早,碾出一小塊。
現在好了,三輪車慢慢的跑,石碾在后面暢快的“咯吱”著攆,一個多小時,半個麥場已經碾完。原本村子里有四十來戶人家,搬走的,外地工作的,打工的……種地的也就十來戶了吧,半個麥場足夠了。
隊長買來劣質的彩色標語紙,請人寫標語。標語內容大多是“搶三夏保豐收”,“麥場重地嚴禁煙火”這類的,這些年又多出了兩個標語,必須是“今天燒麥秸,明天蹲監獄”或者“誰燒罰誰,燒誰罰誰”,甚至是“點燃麥秸,罰款五千,坐牢十五天”……
我家剛好在麥場邊長,院子里新放了兩個桶,用紅油漆寫著“消防桶”,就連廁所的墻上也貼上了“吸煙站”三個字。
這時候的天氣比較怪,陰天的早晨需要穿夾克,中午呢,下水游泳也是有的。據說有家土地在山頂,早上是穿著棉衣出的門,回來的時候,卻是光著膀子的。山里的溫差本來就大,加上四月的天氣(農歷)比較無常,應該不是笑話。
當初每個人分的是四分地,一家人也就是一兩畝,根據每個地塊的產量結構不同,就算這一兩畝地,也是在兩三個地方,山村土地多梯田,收割機明顯無用,只能手割,肩挑。
挑回來的麥捆堆放在麥場一角。人們又從倉庫里推出打麥機。村里的打麥機也是有些年數了的,據說大部分部件是大煉鋼鐵的年代自己鑄造的,重量很是驚人,移動一次,至少需要三四個壯勞力推動。隨著農村勞力的流失,種地的家庭只好幾家合作。
正如標語里說的“搶三夏保豐收”,麥收時節也是比較容易下雨的,一旦下雨,小麥發霉生芽,就只能廉價賣給面粉廠,他們用藥伴過,添加一些進口小麥和滑石粉,裝在印刷精美的袋子里,擺放進超市。
麥收季節,即使沒有種地的家庭也會借口回家收割小麥,山村里熱鬧了許多。每年除了麥收和二月二掃墓,外出的人們就是極少見面的,月光下的酒席和樹蔭下的牌局,成了鄉村麥收的慶功場。
等麥子裝袋,準備晾曬了,他們,該干嘛干嘛,約定春節見的,都知道是一句客套話,還不如相約明年麥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河洛鄉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