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日晚,西安“市民電視問政”活動第二期舉行,西安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接受“考問”。西安市食藥監局局長呂強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接受了市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網友的犀利質詢。(中國新聞網 6月9日)
為提升政府工作效率,解決少數部門、單位和機關干部“庸政、懶政、怠政”的問題,而建立“市民電視問政”工作制度,通過電視問政的方式,把政府工作的監督權、評判權交給民眾。開誠布公、直言不諱、立行立改的確值得一贊。然讓筆者疑慮的是,緣何“電視問政”總有“痛點”?為何暗訪視頻每每會成為直擊態度蠻橫、作風懶散的“殺手锏”?何時“慚愧”“痛心”“下決心”“下一步”等詞匯不再成為“涉險過關”語言?而“紅臉”、“出汗”與“尷尬微笑”等,又不再成為接受質詢官員的真實寫照?抓好食品安全不止是“亡羊補牢”說說而已?
“民以食為天”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期許。而不可否認的是食品安全監管、食品添加劑違規、食品黑作坊、保健品營銷騙局、美容產品市場等亂象,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心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當然,也誠如呂強所言“食品安全關系千家萬戶,食品安全關系民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單靠一兩個監督部門力量,無疑是捉襟見肘,心有余而力不足。更不可能把監管當食品安全“救命稻草”。但話又說回來,維護食品安全,各級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是責無旁貸,這既需要各級監管部門對食品生產、加工、流通諸環節,嚴加監管、深入整頓,更需要對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簡單地說,政府監管部門理當成為食品質量監控的“安全閥”。
其實,食品安全問題,無疑也是當前最能引發公眾危機感的話題。從瘦肉精、蘇丹紅,到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再到地溝油、含鋁的膨化劑、飲料中的塑化劑、農產品的農藥殘留等等如是,已然成為監管體系監管漏洞所帶來的食品安全領域“硬傷”。因為在每一次媒體或者暗訪曝光的背后,都存在這一領域監管比較混亂,甚至“三不管”的真空地帶。而這中間往往也會隱含著一個共同的命題,那就是“事后諸葛亮”。或許,這些問題帶有區域性、系統性是原因之一。那么,沒有從源頭做起,事先建立一套覆蓋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監督體系,及時對產業中的新發展進行動態跟蹤,做好事前監督是否難脫干系?相比于事后補救,通過集中整治、完善措施、建立長效機制等舉措在三個月內逐步改善來說,電視問政戳到“痛點”也就在所難免。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好的食品,不僅是生產出來的,更是監管出來的。”平心而論,從現場民眾對參與問政表現的不滿意比率,及場外3.4萬名網友的不滿意比率來看,問政中的食藥監局回答頻現“慚愧”,還真是不冤。因為對于已曝光的問題,監管形同虛設,有關部門的失職,已是不爭的事實。誠然,發揮社會監督重要功能,以現場播放暗訪視頻和觀眾發問方式交替進行問題曝光,固然是不可或缺。試想,食品安全監督事關人民的身體健康,如果每個食品領域都要等到先有媒體曝光,抑或是電視問政之后,才有政府部門介入監督和規范企業行為,那無疑是一種責任倒置,更是得不償失。
痛定思痛方能知恥而后勇。食品安全是關乎每個人生命健康的重大問題,是社會道德誠信的底線,突破它會給整個社會誠信體系造成致命傷害,同時也會牽涉到地方、部門、企業、行業等諸多利益群體。在“電視問政”中找到“痛點”,并能依照不足之處,進行探討、部署和改進,彰顯了擔當。但筆者以為,電視問政只是一個手段,不要等到曝光時才改進。更愿監督部門把功夫下在平時,不以問政笑臉而竊喜,不以問政的犀利己悲,切記: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或許到那時“痛點”會變成“笑點”。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