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臺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范。實行“日志式”管理、平時考核結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監管……過去被視作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群體,將面臨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身在體制內,但是干多干少不再一個樣。(7月12日 中國新聞網)
盡管在反腐大潮中,很多人都感嘆“公務員”難做,但從每年參加“公務員”考試的情況來看,仍然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非但熱度不減,反而有逐年升溫的趨勢。究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考上后就有了“鐵飯碗”恐怕是重要的因素之一。確實,進入了公務員行列,除非“嚴重違紀”,一般是不會失去“飯碗”的,況且,只要把基本事務完成了,基本是“干多干少一個樣”。這樣,就有點當年吃“大鍋飯”的感覺,除了那些自覺性、進取心都很強的人外,有的公務員就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積極性很難得到調動。
某公務員任鎮團委書記,這是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差事,完全可以干得有聲有色。可此君倒好,就完成幾個資料表冊,隨便應付一下上級布置的工作,至于搞點新招,或加強一些外宣等,他從來不管,且說:“反正多干也不多得,何必自尋煩惱!”這樣的公務員,思想境界不高,事業心不強是肯定的,但從他的話語中透露的,確實是當下公務員“平時管理”的缺失。有的同志任勞任怨,干了許多“份外”之事,非但沒有體現“多勞多得”,反而得到別人話里有話的“能者多勞”。是故,強化對公務員的“平時考核”確實到了該抓抓的時候了。
新聞中說,今年以來,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臺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范。比如:浙江實行“日志式”管理、貴州平時考核結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廣西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監管、廣東將試點公務員“八小時以外”活動納入考核……這些考核措施的出臺,給公務員的“鐵飯碗”敲響了警鐘,有助于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勢必會營造出比學趕幫的良好生態。
然而,光“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規范”恐怕是不夠的。從新聞中列舉的幾個省份的要求來看,都強調的是考核結果的運用,至于考核過程究竟怎樣操作,也就是誰來監督誰來管,怎樣管的問題。比如貴州的“平時考核結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力度是夠大的,但“平時考核結果”究竟如何得來,就需要有科學的監管方案了。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認為,“目前我們很多公務員所在的單位還是以領導為主來對其工作進行評價,或者通過‘群眾舉手’的形式進行評價,人情因素多,導致一些公務員即使干的好也難晉升,因此未來要提高考核客觀化程度。”這就是說,“如無意見,舉手通過”的現象將逐步淡出考核過程。
因此,對公務員的“平時考核”,需要制定科學、合理、易操作,且人情因素小的“量化”方案,盡力避免考核時的隨意性。比如“八小時以外”該如何監督,平日里所干的事務又當如何計算,包括領導干部在內的全體單位全體公務員是否能夠一視同仁……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應該在考慮之中。倘若制定的方案只是針對普通工作人員,那就是領導干部的“一言堂”;如果負責監管者鑒于人情世故相互抹稀泥,那就形同虛設,毫無意義。
作者地址: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