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上種樹為何6年整改不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國家實施“最嚴耕地保護制度”的情況下,仍有一些地方基層存在早就被發現的違法占用耕地事件,因基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文件式”執法而未予整治糾正,導致耕地保護在落實層面變成“紙上談兵”,而地方經濟訴求未被滿足是其重要原因。(經濟參考報 8月8日)
保護土地、保護耕地、保護資源,是貫徹落實國家科學發展觀的長遠之計,是普惠民生、化解民怨的首要任務。然據《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國家實施“最嚴耕地保護制度”的情況下,一邊是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一邊卻是因基層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文件式”執法而未予整治糾正,導致耕地保護在落實層面變成“紙上談兵”的觸目驚心。面對這種現象筆者以為,緣何耕地保護會淪為“紙上談兵”?誰又是真正的“主角”?看來要讓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落實到位,還必須以最嚴厲的問責手段加以保證,否則,根本摁不住斷伸向耕地的黑手。
其實,發展城市經濟、整合資源、加快工業興縣,并非壞事。但如果因為經濟利益訴求,而“洞穿”文書“令牌”,讓耕地保護在落實層面變成“紙上談兵”,確實值得深思。這也正如報道中所述,近年來,除了個人和企業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的行為難以禁絕外,一些政府部門知法違法,因非法占用耕地而被約談或者通報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如:國土資源部官網就對重慶市合川工業園區違法占地案、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違法占用基本農田開發閩寧產業城案、內蒙古山路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違法占用耕地建設光伏電廠案等6起國土資源違法違規案件進行了通報。由此可見,最難預防伸向耕地的“黑手”還是“自己人”。
那么,為什么一些地方會出現肆無忌憚的對土地實施違法行為,難以依法依紀處理?說到底,幕后推手還是地方管理者。在一切向錢看、唯GDP論等錯誤政績觀的支配下,一些地方官員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在高壓政策下,既引進了一些好的項目,也引進了“泡沫”項目,并由此導致了土地、人力、物力等資源的大量浪費。再加上在征地過程中,現行法律政策存在的模糊和滯后等問題,監督制度的缺乏和法律執行的不力,才導致像廣東某地一宗數萬平方米農用土地被當地某個體老板非法征用的事件中,從2008年開始,當地國土部門在8年內連下4道土地行政處罰決定書,但是卻沒有實質性的強制整改行動的尷尬事件。凡此種種,不僅干擾了地方經濟正常運行,而且可能成為社會穩定的不和諧因素。
抓蛇逮七寸。看來要從根本上解伸向耕地的“黑手”,除了加強專項治理,審計公示,還離不開改革政績考核機制。既通過嚴格審計和鐵腕治理,加強對土地的監管、加大對土地違法的問責,形成震懾、剜除政績沖動的“腐肉”;更要加強土地征遷的審批手續,降低地方政府對土地的亂作為審批權;三是提高民眾的和輿論的監督力度,讓土地流轉公開化;四是加大對土地資金流轉的審計,提高違法成本;五是多管齊下,倒逼領導干部樹立和落實正確政績觀和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切斷吸附于土地上的各種不當利益鏈條。或許如此,方能把政績作為一種賭注,拿地方發展當籌碼,以耕地作為最后救命“本錢”的gdp詬病。
一言以蔽之。耕地是農民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線,也是他們生存的根本和情感依托,這不僅關系著國人的吃飯問題,還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展穩定,遏制違法占用耕地勢在必行。愿我們的監督部門能打破上級監督太遠,下級監督太險,同級監督太難,紀委監督太軟,組織監督太短,法律監督太晚等尷尬局面,對一些違法占用耕地的單位及個人要嚴厲查處并曝光,對違規批地、圈占耕地等行為,要重點打擊。謹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當權責明確、守土有責。
作者地址: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