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副部級干部主動申請做駐村書記的事跡,近日受到媒體關注。這位老同志經中組部批準,下沉到村任“第一書記”,一年來盡心做事,帶領群眾努力脫貧,受到當地群眾好評。臨近或已退休的高級干部,如何到廣袤鄉村發光發熱,在當下是一個很有針對性的新課題。(人民日報,8月15日)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毫無疑問,離退休干部就是我們黨員干部隊伍的寶貝,尤其是60歲左右或退居“二線”的干部。他們經過了多年多崗鍛煉,擁有廣闊的視野、豐富的經驗;同時,在仕途已經終結,有看透沉浮淡然的同時,因為仍然年富力強,還不乏靜下心做點事情的意愿。
但事實上,如何讓老同志“發揮余熱”卻曾經是困擾官場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去年,媒體曾經報道,有的領導干部退下多年后,對原單位的重大問題還是不愿撒手。稍不遂愿,就感嘆“人走茶涼”,指責他人“勢利眼”。不僅讓新領導左右為難,而且導致庸俗風氣盛行,甚或拉幫結派、山頭林立,搞得人心渙散、正常工作難以開展。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小山村來了位“大書記”》的報道引發廣泛關注。原中核集團公司黨組成員、總會計師劉滿堂,臨近退休,主動辭職前往陜西省旬陽縣城關鎮李家臺村任第一書記。這位先后在財政部、國家審計署任職,官至副部級的領導干部,告別了北京,來到西部農村。他謝絕了縣里為他安排的住處,在村里租了一間普通的民房作為住宿和辦公地。挨門挨戶走訪村民、講解黨的政策、制定脫貧措施、募集資金啟動基礎設施建設。
“我出身農家,以前做過村里的副支書,習慣農村的生活。受黨培養這么多年,能為百姓干點實事,雖苦而無憾。”這是劉滿堂同志對于自己選擇的解釋;“無農不穩、無工不強、無商不富”是他發展經濟的思路。這位看淡了名利、看淡了生死的老人,把儒家的濟世情懷、道家的沖虛淡泊與共產黨人的為民服務緊密結合,對如何“發揮余熱”進行了全新的闡釋。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這應該是很多離退休老干部的心聲。之所以退休,是因為年齡到了,只能選擇走,但走去哪里更好?是在家頤養天年,還是到新的崗位上發揮余熱?只要不違反黨紀國法、不違反職業道德,都值得我們理解和尊重;但更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的,是劉滿堂同志、楊善洲同志這樣,退而不休、散盡余熱寫春秋的好同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