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著作《鄉村建設理論》,認為中國近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鄉村破壞史。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文化多半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
細思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城鎮化對鄉村造成嚴重破壞,而且這種破壞依然在持續。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導致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候鳥民工問題越來越嚴重,制約著鄉村的發展。我們需要深入思考,如何讓農村和城市協調發展。
當我們討論鄉村經濟、文化、教育等問題的時候,大多是以保護者的角色自居,卻很少意識到保護者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在破壞鄉村。
比如,很多人以高考是改變命運的方式甚至唯一方式的論斷來激勵農村學子進入城市生活。鄉村最優秀的一部分學子通過鄉村教育改變了命運,考取了優良的高考成績,留在了城市。從個人視角來看,“鯉魚躍農門”是件好事,但從宏觀來看,鄉村學校變成了城市人口資源的“吸水機”。鄉村的未來永遠在年輕人手中,可是鄉村教育并沒有給鄉村的發展帶來所必需的種植和養殖技術,也沒有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唯一帶來的結果是選拔了大量人才進城,使得鄉村空心化更加嚴重。一些地方盲目推行撤點并校政策,更是把鄉村學校僅有的一點文化味道消除了。或許,只有在寒暑假才會看到農村朝氣蓬勃的孩子,只有在春節才會看到農村的一點生機。
正如梁漱溟所說,城市發展不好,才使得落后的鄉村經濟受到破壞后無法得到反哺,更令人擔心的是,我們會以保護農村為借口對鄉村造成更大的破壞。
鄉村教育究竟給鄉村建設帶來了什么呢?或許,在城鎮化畸形發展的過程中,高房價、高昂的教育經費除了抽吸鄉村的人才之外,還破壞了鄉村發展的潛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鄉村教育助長了城市對鄉村的掠奪,于鄉村建設并沒有發揮出多少積極作用。
(蔣永紅,蒲公英評論特約評論員,文章第76次入選“銳評”欄目。)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蒲公英評論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