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這是中央城鎮(zhèn)工作會報告中的句子,詩意的語言曾產生極大的反響。這是針對城市而言,要求城鎮(zhèn)建設不能破壞性地進行,要讓居民生活在有山有水,充滿鄉(xiāng)愁的地方。而對于廣大農村來說,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一步深入,曾經的竹籬茅舍也正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充滿鄉(xiāng)愁的地方正在逐步消失,有些年歲大一點的村民就難免產生失落感,因看不到“祖業(yè)”,尋不到“根本” 而添出了新的愁思。
鄉(xiāng)愁,因臺灣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xiāng)愁》,而成為牽掛故鄉(xiāng),不忘根本的代名詞,在時代的演繹中,那個“愁”字已經不再帶有貶義,而是一種思念,一種牽掛,一種情愫。作為自己“土生土長”的故土,烙下的豈只一個思念?那些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書箱底層珍藏一撮“鄉(xiāng)井土”,就是珍藏了一份割不斷的情懷。因此,在享受現代化生活的同時,作為農村,那“小橋流水人家”的清幽境地是怎么也揮之不去的,留一份原始,就留住了一份“鄉(xiāng)愁”。
當下,從踐行群眾路線到“三嚴三實”,再到“兩學一做”,其目的都是要求廣大黨員干部提升為人民服務的境界與能力,更好地造福于民,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向全面小康邁進。那么,在具體指導城鎮(zhèn)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就應當站在百姓一方思考問題,村民的那份“鄉(xiāng)愁”情結,也必須在領導干部的思考之中。如果一味地為了表面的光鮮而毀掉了百姓心中聊以欣慰的故土情懷,那就無異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毀掉的不僅僅是農舍竹籬,更多的是百姓精神的寄托。
是呀,近日,《人民日報》“今日談”欄目曾刊載過一篇題為《為田野留一抹鄉(xiāng)愁》的短文,通過舉江西瑞金市華屋村村民大會決議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定要保存十余棟破舊老屋,“為后輩留些記憶,為老人留些念想,為村子留下痕跡”這一舉措,指出新農村絕不是大拆大建,抹去鄉(xiāng)愁,不留痕跡,甚至是千村一面,按城市的套路進行。而是要通過我們的雙手,讓鄉(xiāng)村變得更美麗更富裕,而不是把鄉(xiāng)村都變成城市,人們才能實現“詩意的棲居”。這就告訴我們,農村自由農村的特設,任何抹掉鄉(xiāng)愁的“統一”布局都不是從群眾利益出發(fā)的。
“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雖說“城鄉(xiāng)一體化”已不是新話題,但現實中,農村是不可能完全變成城市的,反之亦然。因此,如何在搞好新村建設的同時,又留住了那份“鄉(xiāng)愁”,讓村民永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就成了擺在農村基層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題。是像“文革”期間那樣一味地“破舊立新”,還是走進百姓,從百姓利益出發(fā),將那份“鄉(xiāng)愁”“薪火相傳”,確實值得深思。
“望不夠的家鄉(xiāng)土,喝不完的家鄉(xiāng)水……”高亢的歌聲還回響在耳際。望著那漸漸淡出視線的農家小院和縱橫阡陌,一絲失落襲上心頭。江西瑞金華屋村村民大會關于“保存十余棟破舊老屋”決議是一個點子,更是一條原則。再過些年,這些“老屋”可能確實無人居住,但就像現在各地傾力打造的“古鎮(zhèn)”一樣,成為農村田野上一道別樣的亮麗風景。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自懷鎮(zhèn)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