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上很多北方的縣城都設在城關鎮,而南方的就少多了,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古代每個縣都有城墻,有多個城門,而城門稱為“關”,清末到民國時,每個縣城重要的軍事設施叫做鎮,而每個城市都有關卡,于是城市的關卡名為城關,到了建國后沿用至今。縣城也是一個縣大量人口聚集和經濟活動的地方,現在在北方各個地區還普遍存在“東關”、“南關”等等模糊指向的地名,而縣都有自己的名字,縣治所都是駐在城鎮上的,所以大部分都叫城關鎮。
可是為什么南方較少呢?在古代,都城多在北方,經濟活動開展的早,縣級行政管理單位也形成的早,就需要給各個縣命名,又不能和鎮或者村等縣的下一級行政機構名字相同,便隨著大眾叫法,叫城關鎮,尤其是黃河中下游地帶,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很容易形成集市直至發展成縣城,而南方地區因多山脈河流,因古代交通極為不便,自然條件惡劣,故人口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有水運交通,而且經水沖刷地勢相對平坦),聚落分布零零散散,所以形成縣城的過程中相對緩慢,首先是由聚落變成了集市,然后是市鎮,并且有了命名,隨著古代封建統治范圍越來越廣,需要縣級行政管理單位來管轄,縣城治所需要建在人口較多或者交通相對便利的城鎮,慢慢的在較大城鎮形成了縣一級的行政單位,因鎮已經命名,便用其他名字命名縣級行政單位
中國鄉村發現轉自:頭條號 古道陌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