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產業扶貧逐漸成為不少地方的首選,顯然比起發放扶貧資金的“一次性扶貧”,產業扶貧等“可持續性扶貧”更具有科學性。
產業扶貧工作的難點就在于找準定位,在自身定位不清的情況下,就“一窩蜂”“隨大流”,會適得其反,陷入“越扶越貧”的惡性循環。比如陜北的一個貧困村,就碰到這樣的困局:作為紅棗的主產區,該村大力發展紅棗產業,但近幾年紅棗連續遭遇欠收或滯銷。當地政府為了扶貧,仍鼓勵增加種植面積,導致紅棗不但沒有收成,農民還得為爛在地里的果實發愁。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有些貧困地區跟風心理嚴重,在沒有做足功課的情況下盲目推廣了不適應本地實際的產業扶貧項目;另一方面,硬性推廣的產業扶貧項目往往都忽略了群眾的意愿,“有政府決策沒有群眾意愿”“有項目沒有貧困戶”的現實讓產業扶貧項目事倍功半。另一方面是政府急于求成的不正確政績觀作祟,缺少差異化思維。產業扶貧確實是個好舉措,“一刀切”的盲目跟風,眉毛胡子一把抓,妄圖遍地開花,實則是教條主義思想。盲目跟風,同質化嚴重的規模化扶貧效果不佳,很容易“好心辦了壞事”,無形中減損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公信力,更讓群眾對脫貧喪失信心。
扶貧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辛的工作,一定要把著力點放在精準扶貧的“精”、“準”二字。一是要要找準路子、因地制宜。二是扶貧工作應尊重市場規律,減少盲目生產,要從向產量、規模要效益,轉變成向質量、品牌要效益。增強預警機制,做好產業規劃,有效規避市場風險與挑戰。
扶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盲目跟風。而是要靠智慧、耐心與細心進行精準扶貧,把產業做精做強,扶貧扶到根上,扶到點上。只有這樣,才能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真正實現脫貧。
作者地址:四川省萬源市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