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是黨和國家心中有民的體現,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為了打好這場硬仗,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但無庸諱言,在精準識貧、精準脫貧過程中,一些地方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跑偏的現象。就如1月28日,中央紀委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進行公開曝光,比較典型的便是發生在甘肅年的“4000萬扶貧開發資金滯留146天”問題。
幫助困難群眾擺脫貧困,是黨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關系老百姓實實在在利益的大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和敷衍。扶貧不力滋生的是腐敗行為,更體現出對當地困難群眾生活冷暖的“漠視”。一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種子生根發芽,扶貧工作的問題還會蔓延至其它領域,進一步蠶食老百姓的獲得感。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消息,2017年7月,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4000萬元用于支持甘肅省貧困革命老區扶貧開發,7月11日省財政廳收到通知。但省財政廳農業二處原處長金中等人作風慵懶、工作責任心不強,對工作不抓落實、只當“二傳手”;時任分管副廳長楊之春等領導干部政治意識薄弱,官僚作風嚴重,履行領導職責不到位,跟蹤抓落實不夠,直到12月6日省財政廳才完成專項資金分配工作,致使中央財政下達專項扶貧資金在省級財政滯留了146天。
事實上,這幾名受到處理的干部,僅是眾多因扶貧工作不力遭到問責的干部中的很小一部分。據新華社報道,中央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表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4.53萬個,處理6.15萬人。其中,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2萬人,組織處理3萬人(部分人員既受到黨紀政務處分,又受到組織處理),移送司法機關0.13萬人。受到處理的人數如此之多,足以說明國家有多么重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打好精準脫貧的攻堅戰,沒有近路可走、沒有巧招可循,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苦干實干,才能有所收獲。當前,扶貧已跨入“精準模式”,要求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六個精準”。毋庸諱言的是,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使“精準”打了折扣,必須警惕并加以克服。作為“頭等大事”的扶貧工作,必須在求真務實上下足“繡花功夫”,方可確保到2020年全國人民“一個不落”同步實現小康。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