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岢嵐縣文化局副局長馬曉明第一次上門“認親”,帶著600元錢和3袋白面。可入戶“認親”卻出了點意外——前兩戶都高高興興地收下了,到了劉順喜家卻被拒絕了:“吃救濟,餓斷氣。當貧困戶不光彩,我不能要!”(01-08 人民日報)
窮而有志的劉順喜,拒絕馬曉明的資金和物資幫扶,不僅讓讀者深受感動,而且讓幫扶干部沉重的包袱,實現了扶貧思路由點到面的轉變。
包袱一放思路寬。在脫貧攻堅的實踐中,在一些地方出現爭當貧困戶或是爭奪慰問物資,或個別困難群眾等著幫扶干部“幫助脫貧”的現象,確實讓部分幫扶干部象剛去開展幫扶工作的馬曉明一樣肩上是沉甸甸的負擔,甚至出現湖北的網紅縣委書記要加強貧困戶的思想教育的急呼。然而劉順喜因家接兩房媳婦讓一家人陷入暫時的貧困,面對幫扶干部的資助而毅然婉拒,而是要靠自己的勤勞和黨的富民政策脫貧,不僅讓幫扶干部在放下思想擔子中轉變扶貧的思路,而且讓那些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困難群眾深受教育。
窮而有志是脫貧的內力。為了加速發展農村經濟,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中央連續出臺了10余個1號文件,同時兌現農業綜合直補,輔之以低保、農村老年社保等,特別是從去年起,實施了全國性脫貧攻堅惠民工程,資金、項目等向農村貧困地區傾斜,然而個別貧困群眾未在深感黨的溫暖中奮發向上,而是加重了等靠要的思想。面對這種情況,廣大幫扶干部要在加大政策教育的同時,運用群眾身邊窮而有志的的先進典型,教育引導群眾要富先立志,借力黨的富政策增強致富脫貧的內力。
轉變扶貧思路才能增強脫貧的合力。劉順喜拒資助讓馬曉明對扶貧工作有了由點到面的思考,在注重聯系戶的幫扶上用好政策重扶志,對面上的扶貧是結合當地旅游發展和城里的月嫂、保姆吃香的實際,開展技能培訓,讓農村的人力優勢變成資源優勢,讓農產品走進城市、讓農村群眾在城里找到熱門的飯碗,在改善基礎設施中實現城鄉市場的對接,彌補城市發展的短板,增強群眾的致富能力。
思路一轉天地寬。馬曉明扶貧經歷告訴我們,對貧困群眾的扶貧是在扶志上,從注重聯系戶的幫扶轉向全村的基礎設施的改善和技能培訓,不僅破解了貧困群眾脫貧奔康的重點難題,而且增強了群眾在相互激勵中的競爭力。
作者單位:四川省鹽亭縣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