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2017年01月09日電 不能“拉手能站、撒手就癱”,扶貧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但這不等于說讓干部干得熱火朝天,貧困戶在家坐著拿錢 。
因此,扶貧工作首先要從思想上、精神上幫助貧困群眾扶起“精氣神”,激發貧困戶銳意進取的斗志,喚起貧困戶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入村幫扶的干部要積極地與貧困戶進行溝通,為其規劃人生藍圖,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黨和各級政府對扶貧幫困政策的宣傳力度,讓貧困戶產生強烈的社會歸屬感,榮辱感,幸福感;要經常性地與貧困戶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探討人生價值和生命真諦,尋找貧困戶自身的優勢,助其摒棄悲觀厭世的消極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貧困戶清楚意識到外在的幫扶只是一時的,只有堅定信心,自身強大,擁有一技之長,奮發有為,才可以徹底擺脫貧困,邁向終生的富裕。
一個人貧困不要緊,只要他有著改變這種貧困面貌的決心和信心,他就會在別人的幫助下挺直腰桿奮力一搏,他就會從低谷攀登上經濟與精神的制高點。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就有著這么一部分人,他們對于現在的貧困生活心安理得,對于未來的生活缺失了追求和信心,對于別人的發展變化漠然處之,對于黨和政府的扶貧幫助冷眼旁觀。對于這么一部分人,假如我們還只是在經濟上給予幫助,假如我們不在經濟幫助的同時幫助他們重拾信心,幫助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得到別人的尊重,那么,我們的扶貧效果一定會是短暫的,他們在離開了黨和各級政府的幫助后又會很快地墜入貧困的漩渦之中。
在以往的扶貧幫困中,往往比較注重輸送物質等有形的東西,或多或少忽略了精神層面的幫扶。實際上,扶貧要先扶志,致富要先振精神。攻堅脫貧就是要激發困難群眾的內在動力,引導和鼓勵貧困地區、貧困群眾通過自立自強、艱苦奮斗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攻堅脫貧重在提高貧困戶積極性、主動性。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給資金、給物資、幫項目、找路子、協助修房子等幫扶手段固然重要,但是幫助貧困戶樹立擺脫貧困的信心,有勇往直前的決心更為關鍵,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黨和各級政府的幫助下,更新觀念,找準致富的辦法,脫貧攻堅戰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