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蕩在村頭巷尾淳樸的吆喝聲,帶給你幾千年如同史詩般的鄉村商業文明。”不經意間,想到這句話時,剛好有挑著兩籮筐竹編制品的貨郎擔路過,邊走邊喊“賣竹籃竹筐勒,純手工的竹籃竹筐勒。”附近的鄰居們見這些久違的竹制品做工精美、物美價廉,紛紛涌了過來,撿著自己喜歡的挑。
看著在這滿是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偶爾出現的貨郎擔,思維深處立即被扯出來一根線,把過往歲月的影子都給牽了出來。那時在故鄉,在物資匱乏的深山村落,貨郎擔是粗茶淡飯日子里的一副佐料,是鄉下男女老少們都很親睞的人。
回望古老的鄉土中國,貨郎擔一度被認為是最早的商業模式。人們管販賣生活物品、廢物兌換、修制器具、雜耍賣藝、江湖鈴醫等各行各業挑著擔子走村串巷、游走服務的人叫貨郎擔。后把他們又細分為:裁縫擔、剃頭擔、木工擔、鑄瓢擔、醬油擔、修傘擔、磨剪子擔、小吃擔、制秤擔、醫卦擔等,幾乎涉及到了咱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貨郎擔不顧山高路遠挑來的貨物,大多是婦女和孩子們用的小雜貨,如發卡、紐扣、絲線等,還有木梳、篦子、蠟筆、鉛筆、糖豆以及叫吹等玩具,貨擔雖小但也品種齊全,這些在今天看來,簡直不值一提,但在那時節,可都是故鄉父老鄉親們平常過日子離不開、少不了的。
在歲月的年輪中,挑著擔子行走十里八鄉的貨郎擔,一般會隨身帶著一只撥浪鼓,到了一個村落就搖幾搖。一聽到撥浪鼓的聲音,故鄉里無論大人小孩,就知道是貨郎擔來了,需要買東西的姑娘、媳婦就去挑選各自所需的了,有的姑娘會買幾綹紅綠絲線,準備給定過親的未婚夫納幾雙帶花的襪底;有的小媳婦是要給自己的小寶寶做衣服,或做雙老虎頭花棉靴,要買點扣子、花絲線;而那些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們多選購木梳、篦子、頂針之類。
就這樣,剛進村不大一會兒,故鄉里的父老鄉親們,就把貨郎挑圍了個嚴嚴實實,那些愛說笑話的年輕貨郎,還會和熟悉的老嫂子們開幾句玩笑,不時的,互相逗罵幾句,說些俏皮話,引得那些大姑娘、小媳婦兒們紅著臉、掩面而笑。
那時,游走在故鄉村落里的貨郎擔,丁是丁卯是卯。賣的是老百姓過日子急需的,且是實實在在的真貨,不摻假、不欺行霸市,對任何一位父老鄉親都是一樣。不管山高路遠,扛著一副擔子走遍十里八鄉,為父老鄉親們排憂解難。大伙兒也都沒把這群誠心誠意做買賣的貨郎擔當外人,沏茶趕上飯點一起吃飯話桑麻,是常有的事。
而如今,那些年那樣淳樸的貨郎擔在鄉村已作古了不說,即便偶爾出現一些類似的貨郎,也是看著留守鄉村的老人孩子信息閉塞、見識少遂起歹心去的,要么賣的是假冒偽劣產品,要么找的是假錢,害慘了不少父老鄉親,讓依舊留守故鄉的人們對這個原本有著史詩般文明燦爛的行業充滿悲情,這是良心的沒落,也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作者簡介:肖正華,80后青年作家、媒體人。曾獲湖北省教育廳優秀科研成果獎、中國產業經濟新聞獎等。已公開出版有長篇小說《沉潛》、《公章》、《官方新聞》及散文集《十年》。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肖正華作品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