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今日起推出“會后探落實”相關報道,首篇關注扶貧領域。調查顯示,在重點區域和群體脫貧任務艱巨,形式主義影響實效。(人民日報,3月16日)
曾經有一段時間,網絡論壇上充斥著“被”動詞:“被就業”“被自愿”“被幸福”,它體現出一種社會現實,為了完成各種形式的“指標”,很多地區和領導干部選擇了“制造繁榮”“制造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被”動詞,就是在“假打”。
我國扶貧開發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減貧成本高,脫貧難度大,要想實現既定目標,時間緊迫、任務繁重;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的莊嚴承諾,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我國國際形象。
毋庸諱言,在這片廣闊的戰場上,在這場持久而艱難的戰斗中,并不是每個地區都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全身心投入的。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不顧實際情況層層加碼,以圖一馬當先、一枝獨秀,卻讓基層不堪重負;有的不考慮穩定脫貧,或者只圖完成任務,采用數字脫貧的方式,把貧困人口“算”出去;有的不從貧困對象的實際出發,切實增強貧困人口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是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
“假打”這個四川方言,最初的意思為吹牛,后來用來形容裝腔作勢、弄虛作假,也暗含著死要面子活受罪等意思;“在火星搞裝修,給月球搞粉刷、給長城貼瓷磚”, 散打評書段子總是能讓人開懷大笑,但如果在脫貧攻堅中也這樣“扯玄談”,即便數字上光鮮亮麗,但違背了黨中央精準扶貧的初衷,不僅無法讓貧困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反而會加劇干群對立情緒,滋生更多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脫貧攻堅戰場容不得“假打”。只有堅決杜絕急功近利的心理,咬緊牙關,拽緊雙拳,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科學制定扶貧規劃,探索針對性強、效果明顯可持續的措施,才能真正把貧困這座高山鏟平,讓各族人民奔走在幸福的康莊大道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