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根在農村。這就是我,抑或是你。年少求學離家,為生活打拼在外,十載春秋;悄然間,已步入中年,一個狗日的中年。面臨著“回不去的農村,進不了的城市”的現實尷尬!
今日淺語粗言的來聊聊“三農”,一個沉重但親切的話題。
“三農”即:
農業:第一產業,從業群體最龐大的產業,亦是國立之根本;民以食為天!
農民:主體身份,從業人數最多的職業,亦是國富之基石;根在這呀!
農村:居住地域,有廣袤且肥沃的土地,是國強之希望;希望在這呀!
國是說,強國的前提是富民,富民的前提是興“三農”;然我等一介布衣,視野及層次定不及其高遠(深),但確能真實去思考,有溫度地去關注。
話題一:農業
背景:農業,多以種、養、漁、牧等居之,多以傳統方式生產,因其單一、薄弱、散亂等諸多特性,而無過多的議價能力,即便一個“豐年”下來,也竟有些許盈余。
現狀:農(畜、漁)產品常常面臨著市場層面的問題(產供銷不暢),“豐年”也未必能豐收;更糟糕的是,抗風險能力薄弱(自然災害),若逢一遇,注定就是負債的一年。其次,就是干旱缺水。
困局:
規模化,可能是一個很好的選項。但未必能解決根本的問題,試想如果讓大的集團或企業進行規模化生產,前提就是大型農業機械的投入或自動化農業機械的投入,讓絕大多數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閑置,從而無所事事。那沒事做的人,還有那些沒有理想的人,他們會去做什么呢?
缺水,是一個現實問題,水利設施的陳舊或缺失,亦是在農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且嚴峻的問題。
思考:
1.規模化,是一個好的選項;但閑置出來的富余勞動力的出處在哪?
2.合作社,也是一個好的選項;即:基地(農戶)——合作社——公司(流通)——(&批發市場)商超。這是一條最理想的直線,但問題依然在兩端(基地,批發市場&超市),原因在于:其一,基地,是農民以自有的聯產承包土地(牧場等)加入,種(養)植的技術輔導及規范度,能否習得且嚴格操作?其二,批發市場&超市,依然處在流通環節,巨大的采購量、高昂的儲藏(冷儲、鮮儲)成本,會令其難以自處;政府能否在此環節給予特別政策扶持,就成了重點及難點。誠然,還有部分變種的模式,此處不予詳述。
3.因地制宜的特色種養,也是一個好的選項;但需居于兩個前提:其一、本地(省轄)內自行消化,無需外銷,亦如:檳榔(原料在海南,消費者在湖南);其二、農產品“地理標識”保護,亦如:云南普洱茶、文山三七、云南小粒咖啡等,皆是成功案例。問題來了,這需借力于政府行為,否則無法達成。
結語:農業上的增長,才是解決農業問題的根本。
話題二:農民
背景:農民,國民素質教育提升的幕后功臣,默默無聞地向社會輸送了無以計數的人才,卻依然未能如期許般過上幸福生活。
現狀:農民是農業的一線從業者,也是“民以食為天”的堅定捍衛者,該群體若謂之“國之柱石”應不為過。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醫療保障及衛生條件的落后、公共基礎設施的缺位等,致使該群體始終未能享受到更好的福利。
困局:農民,這一職業或群體,正在逐年減少,大致原因可歸納為:其一,原有的群體已步入老齡化;其二,農村富余的青壯勞力外出務工,不愿意重操父業;其三,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或中專生)群體,已不愿再回農村;或因戶籍、面子等因素已經回不去農村。
思考:從本質上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醫(保) 療技術及衛生條件的完善化及公共基礎設施配套的覆蓋度等,才能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創造更好環境。
結語:農民,最關心的就是增收,回避了這個訴求的一切扶貧或脫貧都是扯淡。
話題三:農村
背景:農村,作為中國最大群體的聚集與存在;一直為城市的建設與發展輸送著勞動力、食物,近些年來雖有發展,確依舊有太多的缺失和遺憾。
現狀:現在的農村,路面多數已經硬化了、房屋也多以磚混結構為主了、家用電器基本上也一應俱全了(注:家里的電器,再也不是唯一的“手電筒”了)……總的來說,物質上是豐盈一些了,但精神或文化需求卻極度匱乏,給了賭博、邪教、婚外情、紅白喜事攀比等滋生的土壤。
困局:隨著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返鄉、大學生群體節假日返鄉及城鎮化推進的建設者等的多種街頭文化的匯聚影響,“笑貧不笑娼”及賭博等歪風邪氣已然在農村開始盛行。要想給農民感興趣的文化輸出,鄙人覺得應側重于兩個方面:其一,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其二,增收方面的種養植經驗或技術培訓。當然,這些都得是政府掏錢買單。從長遠來看,這個單買得值,因為這是一個好的引導,畢竟一切才剛萌芽,如若根深蒂固了可就不好處理了。
結語:農村,從中央關于“三農”的一號文件解讀,要求就兩字:穩定!其實,說句心里話,我們更期盼的就是:穩定!
“三農”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立體化、多層次的大話題。寥寥數語,難于窮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灰度時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