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鄉調研,看到一條連接馬路的水泥路,寬約兩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處。農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干部笑而不語,農民背后戳穿:這塊地是示范田,上頭經常有領導來參觀,為了避免弄臟領導的皮鞋和褲子,專門修了水泥路。(《人民日報》2017年03月31日1版)
“想要富,先修路”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對于老百姓來說路就是天,修了路,資金、產業才能引進來,才來改變封閉落后的狀況。然而大路不通通小路,小路的終點是一片示范田,這就不免讓人生氣,這樣的路就是一條政績路,不修也罷,這樣的領導調研也只是走走過場。
兩尺的水泥路首先就拉開了干部與老百姓的距離。農村里就是要擼起袖子,卷起褲腳在田間地頭勞作,然而領導卻要田間地頭不沾泥,這就是作風問題,如此下來調研的也是些假大空的材料。作為干部要以身作則,領導干部怕濕鞋,要下級背過河;領導干部怕沾泥,要單獨修一條路,試問老百姓的觀感如何,這樣的干部高高在上,即使口里喊著老鄉,老百姓對他心里依然有梗。
其次也了解不到真實的民情、民生。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就是要求各級干部擺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與群眾的關系。下村調研要放低姿態,以聊家常的形式,讓老百姓主動訴說自己的困難、發展的問題,變老百姓不敢說到爭著說,這樣才有效果。要是干部下來一趟,聽不到群眾的一點點聲音,向上提不出一點意見,這樣的調研又何需呢?現在存在很多下村調研就成了下鄉來呼吸下新鮮空氣,走走過場,甚至調研材料也是基層直接提供;領導看望慰問,有時候也不下村了,直接喊困難群眾背著背篼到固定地點來領取慰問物資,拍拍照然后就直接走人。
一條田坎水泥路是方便了部分群眾,但是好鋼須用在刀刃上,大路不通通小路,方便的到底是領導還是老百姓一目了然。希望各級干部卷起褲腳,擼起袖子,多走爛泥路,少走田坎水泥路,田坎水泥路通的是距離,爛泥路通的才是民心。
(作者地址:遂寧市船山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