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發現扶貧款被克扣,或者有什么疑問,用手機掃一下這張畫右下角的二維碼,就可以向紀委反映。”5月13日,桂西北百色市田林縣樂里鎮河南社區群眾,一邊用手機掃描紀委信訪舉報二維碼,一邊高興地說。(5月2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監督執紀松一寸,腐敗和不正之風就會得寸進尺。不可否認,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著力“打腐拍蠅”,始終保持力度不減、尺度不松、節奏不停的反腐高壓態勢,腐敗和“四風”存量持續減少,防腐拒變機制制度越發嚴密,“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氛圍越發強烈,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正在形成。但不可忽視,腐敗和不正之風仍然存在,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重要節點仍不時滋生。特別是發生在群眾身邊的“雁過拔毛”式的“微腐敗”的懲治力度還不夠大。在一些地方的扶貧巡察中,發現了基層貪腐分子竟然喪心病狂的將貪腐黑手伸向扶貧資金。
謹防腐敗和怠政給扶貧“添堵”。不只是涉及貪占、克扣、挪用、侵吞扶貧資金、惠農補貼、征地補貼等群眾直接利益的問題;在扶貧過程中,落實扶貧政策不精準、安排扶貧項目不精準、認定貧困對象不精準、貧困退出審定不精準、使用扶貧資金不精準以及在扶貧中地方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履行不到位,無疑在客觀上縱容了扶貧領域的腐敗滋生,同樣是在給扶貧“添堵”。對于基層腐敗和不正之風特別涉及扶貧、惠農補貼等事項,群眾深惡痛絕,但往往敢怒不敢言或是舉報渠道不通暢;與此同時,如果本級監督形同虛設,上級監督無力鞭長莫及,勢必形成監督“真空”。由此可見,精準扶貧,絕非看上去那么簡單,不只是要一股子蠻勁,也需強化監督考核、執紀問責,謹防假扶貧、扶假貧,才能確保扶貧精準、徹底。
監督進村入屯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要確保每一厘扶貧資金都用在刀尖上,每一個扶貧項目都安排到位,每一個貧困戶認定和退出審查精準,不僅有賴于廣大扶貧干部的政治自覺、職業操守和工作能力,也有賴于扶貧巡察是否從嚴從實。相較于機動式扶貧巡察,巡察監督執紀進村入屯無疑更具震懾力,也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實現精準扶貧關鍵在于“最后一公里”,即貧困村;在于貧困村的黨支部和黨員干部是否同心協力、能否團結和帶領群眾干事創業。一些扶貧腐敗,病根就出在村委班子和個別村干部“自身不夠硬”,出在村委財委監督機制沒起作用。監督進村入屯,將監督、審查之眼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勢必讓一切腐敗和不正之風無處遁形,必將倒逼扶貧精準、徹底。
作者單位:四川省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