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有著25個世居少數民族,脫貧任務繁重,針對不同民族特色,當地推動文化“造血”,這些少數民族歌舞表演,為當地旅游出了大力,以文化引領脫貧。(央視網 2017-06-07)
在扶貧工作下鄉時,發現很多村民的休息時間基本上就是喝酒、打牌、聊天、睡覺,最大的娛樂也就是看看電視,難得一臺的鄉村演藝舞臺前面總是擠滿男女老少。不僅僅云南省,在很多偏遠的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一方面是貧困發生率遠高于本省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村民對精神文化的渴求。
小康不小康不僅僅看物質水平,還要看文化生活水平以及人們的精神風貌、文化素養等非物質因素。往往發達的地區,物資富裕,街道整潔干凈,社會風氣文明和諧,人民精神面貌良好。同時,人們的價值觀、文化素質和文明開化程度也會反作用物質,促進社會的整體水平。
云南省西盟縣借助佤族能歌善舞的傳統,既能發展特色旅游項目讓百姓盡快物質脫貧,又能以文化作牽引,推動匱乏的文化產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同時,通過培育特色文化產業,將物質和政策輸入轉變為內生發展力,從根本上實現精準扶貧工作從治標向治本轉變,有效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結構優化。
十八大報告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扶貧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扶貧措施應當是多維的,精準扶貧是建構在能豐富的物資生活基礎上的精神滋養,心靈沁潤。少數民族地區以云南省西盟縣為典范,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一步豐富文化幫扶的形式和內容,保障持久脫貧的社會、文化的基礎之上,發揮能人的示范效應,培育一種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
(作者單位: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民政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