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試驗中,河南省新鄉市以產業集聚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載體,積極促進產業與城鎮融合發展,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完善工作機制,加快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模式。
建立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納入城鎮化體系,與城鎮規劃、土地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相結合,綜合考慮土地利用、城鄉建設、產業布局和人口分布,統籌解決農民居住和就業增收問題。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農民意見的基礎上,經有關專家評審,編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規劃。一是按照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參照城鎮社區的標準,建設的新型社區做到農民滿意。二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齊全,互相配套。三是便于農民生產生活。規模過小的村莊,為便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集聚效應,在農民自愿的前提下,可適當進行規模調整。
創新行之有效的推進模式。在新農村建設推進過程中,結合實際,積極探索實踐,采取不同方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初步探索形成“農民自建、集體代建、招商建設、社會援建”四種建設途徑和“城中村改造型、舊村完善型、村莊合并型、服務共享型、整體搬遷型”五種建設模式。衛輝市利用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現健康持續推進,形成唐莊鎮四和社區、城郊鄉泥灣社區、河東社區等一批成功典型。輝縣市將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移民、丹江口庫區移民、扶貧搬遷移民、公路建設和煤礦塌陷區拆遷移民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民向社區聚集。原陽縣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有區位優勢的鄉鎮和縣城規劃區內的社區建設,加快了社區建設,提升了城鎮品位。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堅持“基礎設施政府搞,不讓群眾拿一毛”,調整支出結構,建立了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的多元化的投資機制。市、縣財政每年安排4.9億元專項資金,主要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建立涉農資金整合運行機制,積極整合農村公路、安全飲水、文化大院、標準化衛生室、便民超市、土地整理、農業生產等相關涉農項目資金,優先向社區安排,形成合力,每年整合資金2億元以上;向農發行融資貸款19.74億元,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入市場機制加快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采取出租、出售、合作建設等方式,加快學校、幼兒園、衛生室和超市建設,社區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
培育農民就近轉移就業的產業體系。始終堅持“產城共融、產城一體”的理念和“集約發展、注重生態、效益優先”的原則,調整和優化城鄉產業布局。中心城市主要發展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商貿物流業以及文化產業,成為區域經濟中心、人才培育基地、生態宜居城市。縣城主要發展帶動能力強的支柱產業。小城鎮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產業聚集區主要發展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農村則發展現代農業。從城市到農村,形成以新型工業為主導,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商業服務業為紐帶,一二三產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全市27個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建成區面積超過180平方公里,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超過400億元,輻射了全市半數以上的鄉鎮、1/3的行政村。在產業集聚區輻射不到的偏遠地方,利用原有建設用地和舊宅拆遷復墾后節約置換用地,規劃建設26個農民創業園,作為返鄉農民工創業平臺,累計入駐企業達到283個,吸納農村勞動力7.1萬人。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政策體系。累計出臺8個方面49項城鄉一體化政策,重點在戶籍制度、社會保障、集體土地流轉、產權制度改革等領域探索創新,使入住社區居民享受城鎮居民在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并繼續享受農村的各項惠農政策。同時,以新型農村社區為平臺,探索創新基層組織管理模式。目前,正以新鄉縣張青社區、衛輝市四和社區為試點,探索通過直接換屆選舉產生社區“兩委”干部,實現社區居民自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06-1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