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畢業于貴州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石行,屬于“90后”大學畢業生。畢業后,他沒有選擇回鄉就業,也沒有去“擠”獨木橋進公務員隊伍,而是選擇同幾位校友在貴陽花溪區天鵝村成立了播雅書院。
伴隨前來書院體驗中國傳統文化的人與日俱增,因現有場地難以實現發展之需,為了拓展辦院規模,石行已在花溪久安鄉相繼成立了茫父書院和鄉村博物館,旨在鄉村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助推綜合產業發展,此舉深受貴州民族大學眾多領域專家學者及上級領導關注。
(花溪久安鄉茫父書院配套項目)
首推“農村三變+傳統書院+鄉村博物館”新模式
在貴州“三變”改革思路激發下,貴州播雅書院匯聚了一批優秀大學畢業生,他們運用“農村三變+傳統書院+鄉村博物館”的經營理念,讓村民以土地、房屋入股。村民除分享土地、房屋固定分紅外,還通過書院用工、茶藝、傳統文藝表演、特技、民俗特色店鋪、生態餐廳、停車場等與書院合作共贏,形成“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農民變旅游文化傳播從業者”的發展新模式。
播雅書院院長石行介紹,打造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即依托一個文化先賢,建設一個文化書院,打造一個優秀傳統文化村落,培養一批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人,解決一部分就業崗位,落地一個公共文化綜合服務體,德潤一方民眾,帶動一地經濟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項目集文化、教育、旅游、農業、公共服務、大數據運用為一體進行全方位打造,形成新的綜合體旅游集群。
通過“農村三變+傳統文化書院+鄉村博物館”方式,可以讓村民享受到“荒山土地、資源開發、勞務用工、配套設施、農副產品、村民自營、扶貧助學、鄉賢文化助教、鄉村國學教育、助力美麗鄉村”十大收益,讓昔日的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民房變成“黃金屋”,讓沼澤地變成“聚寶盆”。石行展望項目發展時談到,將來項目可以實現群眾不出村就能就業,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實現當股東當老板的夢想,從而便能夠喚醒鄉村里的“中國夢”。
在石行帶領下,記者乘車前往花溪石板鎮天鵝村和花溪久安鄉項目地采訪,坐落在花溪天鵝村的播雅書院,因業務發展與日俱增,相繼在花溪久安鄉建起茫父書院,院廊景觀打造已經展露棱角,主體工程正緊鑼密鼓地創建。而久安博物館室內物件已安裝上墻,預計在11月之前正式對外營業,將會形成書院與鄉村博物館共同交織的鄉村“書香”靚麗風景線。
(獨具小橋流水人家韻味一角)
項目可打造成為新的“風景眼”
“我對我校優秀畢業生石行同學進行創新創業的這個項目已經關注已久……”,貴州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唐建榮談到,石行借助讀書期間積累的很多知識經驗進行創新創業,實屬不易。“他創辦播雅書院的初衷,體現了民大學子對民族文化的一種熱情、厚愛和新的認知與向往。”唐建榮表示,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新模式的建設,將會促成花溪及貴州旅游文化得到提高,也將使花溪文化扶貧和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建議相關部門應將此作為花溪一個好的典型來加以扶持和推廣,將來項目地可以形成一個新旅游集散地和新的“風景眼”,為花溪的文化旅游提升帶來一個積極的作用。
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建設,凝聚著許多人的殷殷囑托、拳拳期望。唐建榮說,希望播雅書院辦出特色,形成青年大學生創業的模式典范,塑造成龍頭品牌,然后進行全省復制推廣。
(花溪久安鄉博物館項目)
項目將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升級版
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作為貴州民族大學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和教育實踐基地,已經受到社會關注。貴州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喻健說,播雅書院把家風建設、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精準扶貧等傳統文化綜合體項目植入鄉村,挖掘鄉賢,延伸文化產業鏈,新農村建設的靈魂和文化底蘊會得到顯現,美麗鄉村的價值也能夠在這里得到詮釋。
該項目結合貴州文化旅游,找準了文旅結合的思路,抓住了把文旅、學旅、農旅和茶旅“四旅”融為一體的綜合體項目。按喻健的話說,播雅書院已經抓住了新農村建設的靈魂,項目已經展現出新農村建設升級版貌端。
縱觀目前省內部分國學基地大部分活動均在室內開展,尚未在鄉村田園郊外開展活態“鄉愁”的文化活動,就此喻健談到,在室內開展國學活動,難以實現在“學田”里耕讀,而播雅書院模式可以讓學員在室外“學田”開展“宜讀宜耕、耕讀傳家、知行合一”的戶外教學體驗,這剛好契合古代知識分子的一種田園生活境界,形成播雅書院獨有的風格。
“聚焦三變,響應中央;學人眼光,創業理想;民生情懷,文化擔當;富民智民,德潤一方……”這是貴州民族大學創新創業指導中心主任龍堯,對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連連稱贊。他說項目緊扣國家創新主題,聚焦新農村建設中“三變”發展方向,結合了中國古代鄉村私塾,迎合了目前新農村發展要求,契合了傳統耕讀文化。同樣,此文化項目受到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原副總編輯、著名文化學者張興關注,他說播雅書院綜合體項目,是一個極具特色的創意項目,矢志尋找中國當今農村巨變與傳承中華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合點,這個選向既符合當前實際,又連接著振奮人心的“中國夢”實現途徑。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