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有關“三農”部分的篇章,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綱領。
定位:
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
報告通篇只在此一處提出了“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這一重大定位,說明中央對“三農”問題極端重要性的透徹認識。不僅如此,在這句話之后,再次強調——
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重中之重”的表述,沿習了中央在歷次重大會議上的定位。
早在2003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時任總書記胡錦濤就指出,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世紀以來,盡管“三農”問題的農情國情世情發生了巨大變化,政策措施也在與時俱進,但“重中之重”的定位從來沒有變化過。
怎么體現“重中之重”?在過去,個人覺得在一些地方和部門,由于舊的發展思路和城鄉二元分割格局影響的管理制度等原因,導致“三農”工作在實際中并沒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往往“重中之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此番報告則不僅重申“重中之重”,而且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更進一步明確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施政的重點。
優先發展是為了縮小城鄉差別。隨著新農村的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鄉差別有縮小趨勢,不僅體現在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在縮小,近幾年農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也有較快改善,農村貧困人口數量快速減少。這正是協調發展新理念的結果。
以往在中央文件里一般是用城鄉“統籌”發展,十九大報告中則用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表述,在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方針: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在有關“三農”的中央文件里,用20個字來定位“三農”事業的工作重點,是一種慣例和風格。
如,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其方針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對比12年后新的20字方針,可以看出其中的沿革:
生產發展——產業興旺
生活寬裕——生態宜居
鄉風文明——鄉風文明
村容整潔——治理有效
管理民主——生活富裕
報告真是字字有深意。從先后順序可以看出,無論是“生產發展”還是“產業興旺”,都是占首要地位的任務,但表述上的差異——從“發展”到“興旺”,體現的則是層次上的升級。
十九大報告說,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無論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重大轉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還是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都必須通過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實現不斷進步。
在農民收入方面,從“生活寬裕”到“生活富裕”,一字之差,也是有深刻含義的。十多年前參加一次會議時,當時主管農業的一位領導人解釋過,中央文件在起草制定時對“寬裕”和“富裕”再三斟酌,考慮到當時的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狀況,最后用了“寬裕”。
區別何在?本世紀的頭幾年,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個時期,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比多年未低于3:1,超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這一比值。“寬裕”的發展定位比較符合實情,大概意思是農民手頭還有有點余錢,生活不至于特別拮據。
時過境遷,如今的城鄉居民收入比值已低于3,有幾年農民收入增速還高過了城鎮居民收入增速。此時提出“生活富裕”,應當是一個更可期待的目標。
此外,20字方針的變化還體現在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從“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前者體現出更高更系統的目標,后者則體現了從重程序到重結果的側重變化。
路徑:
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提法,十九大報告并不是首次。在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有同樣的表述。不過,以往中央文件更多用的是“農業現代化”。加入“農村”二字,顯然是對“三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部門或地方寫“三農”材料的同學們,對此要注意了。
如何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政策。這些政策有重申、有沿革,也有創新: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這些都是近年來中央有關“三農”政策已經明確提出的要求。其中“三權”分置是十八大以來的重大理論創新之一,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農地流轉提供了現實依據。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長久不變”是根據以承包經營為標志的農村改革發展至今的清晰界定。從15年到30年再到延長30年,加上正在推進的農地確權登記,農民對土地的財產權利將比過去得到更明確的保護。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這是農民收入中的一塊新的增長點。大量的農村兼業戶已經不指望從土地刨食了,考慮到農地的用途管制和農村住宅限制市場交易,想保持農民增收勢頭需要有新思路。盤活農村的山林資源、集體用地、以前曾輝煌過的鄉鎮企業……目前各地正在試點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人的飯碗”是近幾年中央文件和領導人講話里一個非常生動的高頻詞。在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的2013年那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強調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是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具體路徑,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此有詳細部署。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這是一塊新興力量,也是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實踐。
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是對以往所提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鄉村自治實踐中的新概括,是在2017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里首次提出的。
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專門對“三農”工作隊伍作出要求并不多見,我也沒有看到對其他行業的隊伍有過類似的要求。對這支隊伍的要求有兩方面,強調既要有專業性又要對“三農”工作有感情。我以十多年的“三農”報道經歷感受,深以為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知食分子(微信公眾號)2017-10-20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