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遼闊,東西部農村、城郊農村與邊遠農村發展程度各不一樣,而以小農戶生產和老年人為主體的農村仍將是農村的主要形態。專家認為,隨著城鎮化的加快推進,建議政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制定頂層框架,有區別地針對性實施。
在10日貴州民族大學舉辦的“精準脫貧與鄉村振興”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40多名“三農”及反貧困領域的專家就鄉村振興等話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貴州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羅凌認為,當前正處于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鄉村振興首先要做好人的文章,許多農村有了新房子、新村莊,但沒有新農民。鄉村振興一定要考慮新農民的培育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賀雪峰說,中國東西部農村、城郊農村與邊遠農村發展差距巨大,而中國70%的一般農村,人口是流出的,在老人農業、半農半工、小農戶長期大量存在的前提下,鄉村振興更多的需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讓農民有自由流動鄉村與城市的機會和能力。
復旦大學教授張樂天等專家認為,今天的鄉村振興,盡管模式是多元的,但主題是一樣的,即傳統農民的轉型。鄉村振興需要在相信農民、依靠農民的基礎上,尋找到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機制問題。“我們既要借鑒東亞發達地區和中國東部鄉村發展的有益經驗,又要因地制宜地做好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的鄉村振興大文章。”
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王春光等專家表示,各級黨委政府要利用鄉村振興的歷史性機遇,強化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引領功能,積極培育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真正將中國鄉村建設成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農村。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網 2017-11-1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