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其中,農業現代化是最薄弱的環節,是必須要加快補齊的短板。
為此,十九大報告特別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是要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競爭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近年來,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包括我省三全、思念在內的諸多農產品加工企業都走出了國門,出口到了世界各個國家,但也必須看到,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以我省種植業為例,農民主要仍是以農業種植為主,對未來的銷售預測大都是基于去年或者歷史的大概經驗,因此當產品大量上市的時候,不少農產品都會出現滯銷的局面。這些年頻頻出新的蒜薹滯銷、芹菜滯銷、蘿卜滯銷、白菜滯銷等,無不與產業鏈不完善相關,農產品無法進入產業鏈條,必然造成大量積壓。為此,必須從農業產業體系整體謀劃,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大力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群,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是要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農業生產結構還不夠合理,糧食、棉花庫存偏多,部分農產品階段性產量過剩,且由于優質農產品種植偏少,造成出口不振,庫存消化困難。因此,未來我國農業仍需下大力氣調整生產結構,要著力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各級政府部門也要樹立大食物理念,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次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核心是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形成有利于現代農業生產要素創新與運用的體制機制。這就首先要大力培養一批具有現代農業經營理念的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農民作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主體的創業熱情和創造力,不斷打造農業生產經營多面開花的局面。其次要加大財政、金融、用地、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發展壯大。同時健全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體系,培育和激活各類經濟體,使之在經營領域中互為補充、合作共生,促進各經濟體互相競爭、擇優汰劣,最終形成充滿活力后勢強勁的農業經營體。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河南經濟報 2017-11-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