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央首提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好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下稱“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中央首度提出的國家戰略,將成為今后解決“三農”問題、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新活力的重大行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日前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中央將“鄉村振興”提高到戰略層面,有多方面的考慮。首先,在未來現代化的進程中,要想方設法振興鄉村,不能等現代化完成之后,再回過頭來“補課”;其次,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如何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顯得十分迫切。
報告還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農民和農業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這一政策安排反映了廣大農民的期盼,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既可以沉下心來搞生產,又可以放心流轉土地經營權,還可以安心進城務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預期也更穩定了,可以放心投入、擴大生產,改善農田設施條件,有利于形成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
要讓農民“生活富裕”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下,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相較于十六屆五中全會曾經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總要求,葉興慶認為,此次“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要求更高。
除了沿用“鄉風文明”外,其余四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來說,以前強調“生產發展”,現在要求“產業興旺”,層次更高了;以前要求做到“生活寬裕”,如今面向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農民也要“生活富裕”;以前對農村面貌,要求做到“村容整潔”,現在要做到“生態宜居”;以前鄉村要“管理民主”,現在提“治理有效”,正向多方參與的“治理”轉變。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閆坤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如何滿足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顯得更為迫切。只有進一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使農村的活力被真正激發起來。
葉興慶表示,城鄉居民都有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振興鄉村十分必要,使得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逐步得到改善。
對于如何做到“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葉興慶表示,在純粹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生產要素一定會向效率更高的地方轉移、配置,其實“優先”指的更多的是政府公共資源配置這一塊,包括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人居環境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政府要注意城鄉之間的協調。
值得關注的是,十六大、十七大兩次大會報告延續的“城鄉統籌”概念,在十八大報告變為“城鄉發展一體化”后,十九大報告變成了“城鄉融合”和“鄉村振興”戰略。葉興慶認為,“城鄉發展一體化”就已經接近了“城鄉融合”,要重點打破城鄉體制間的壁壘,促使要素雙向流動。
土地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
在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大前提下,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就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農戶只享有承包經營權,隨著“三權分置”的理論創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主體也在發生變化。于是,就產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期的時限。
報告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引起廣大農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強烈反響和點贊。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確定30年時間,是同我們實現強國目標的時間點相契合的。到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時,我們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我們黨的土地政策是長期穩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已開展了兩輪承包。第一輪從1978年開始,承包期十五年,最早的1993年到期。1993年11月,中央發文明確第二輪土地承包期延長三十年。2002年頒布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和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都明確,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這次承包期再延長三十年,這樣三輪加在一起,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將保持穩定長達七十五年,體現了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
韓長賦說,近年來農業人口大量轉移進城,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不斷增加,現代農業投入增加、設施建設規模日益擴大,無論是廣大承包農戶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希望國家盡早明確土地承包政策下一步走向。這項政策及時回應了廣大農民和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的關切,充分體現了“長久不變”的精神。
葉興慶表示,報告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充滿智慧。他認為,到第三輪土地承包期結束時,已經實現現代化強國目標。屆時,城鄉結構將發生大的變化,農民的就業結構和收入來源的結構,也會發生很大變化。
10月末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將審議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關于提請審議農村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的議案和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關于延長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等33個試點縣(市、區)行政區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定期限的決定草案的議案。這兩項議案都事關土地制度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
報告再次明確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習近平在2013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基本自給,才能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進而才能掌控經濟社會發展這個大局。并提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一直以來,外界都頗為關注中國對大豆的大規模進口,國內市場上消費的大豆超過80%依靠進口。不過,從2016年開始,大豆的進口增幅開始縮小。
海關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8323萬噸,較2015年僅增長1.8%,遠低于2013~2015年8%~15%的增幅,創下4年來的最低增幅。當前,在國產大豆種植面積恢復、大豆產量增加的情況下,綜合各方面因素,業內預計今年大豆進口量仍將持續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大豆產量處于高位、供給寬松,且大豆價格處于低位,國內對大豆的需求繼續提升。
葉興慶分析稱,守住耕地紅線、確保糧食產能,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穩住生產能力,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及加強以種業為主的重大技術研發和儲備,加強科技支撐等,是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的基礎。此外,“適度進口”也是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政策也是有保有放,基本口糧必須要保,其他要更多地發揮比較優勢,參與國際競爭。
他還表示,“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其實有兩種端法。一種是保住產能,保重點品種;另外一種,就是進口來源多元化,并提高進口來源的可靠度。近些年,大型涉農企業走出去,到海外并購,投資倉儲物流、種業等領域,這也是端牢飯碗的重要舉措。甚至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與許多國家的糧食生產和貿易增長潛力都非常巨大,這些都是進口來源的多元化,有利于分散風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第一財經APP·民生 2017-10-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